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ocVIP

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文章根据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现状,指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源,进一步分析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定位的重要性,以及支持创造的三大力量,力图借助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从造型力、构想力和整合力三个方面,提出适用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叶莉(1978-),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侯晓宇(1981-),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资助计划项目立项课题“广告创意与表现课程建设与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7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94-02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意产业的发展进入创意经济的系统创新阶段,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个人的创造性培养即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为了发展创意产业,国外的高等院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陆续开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高等教育,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心。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在2001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创意产业系;英国为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出台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成立了适应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伦敦艺术大学;日、韩等国家也相继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了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现阶段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9年国务院就通过了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把文化产业纳入到了国家经济运行中来管理;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却没有及时跟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团队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以上海为例,上海的文化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而纽约的文化创新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当全国几百个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陆续落成时,已面临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确立根基在于创新人才的素养,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自然要肩负起此重任,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借助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为创意产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使“创意”真正成为经济文化实力增值的原动力。 二、创意产业背景下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意产业背景下,人的创新能力是由造型力、构想力和整合力构成的,其蕴涵着以制造业为中心,激发整个产业创造力的可能性,是支持创造的三大力量。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等美感教育的独特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因此成为为创意产业输送创新人才的高效途径。 (一)造型力的培养 造型力与事物形态的美感紧密相关,高等院校对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造型力培养,可以通过结合艺术通识教育和创意形态体验式教育加以实现。 1.审美通识教育。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时就提倡“无通识之准备者,不能取得参加社会事业之资格”。表明通识教育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而其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核心的审美教育,因其施教对象是非艺术专业的本科生,在对其造型力的培养上既不能等同于专业艺术设计院校的技法传授,也不能停留于丰富校园文化与学生课余生活这一初级层面上,而应强调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其人格修养和知识结构,这些都是培养创新人才所不可缺失的。在我国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中可相应加强艺术类学科的渗透,如艺术所包含的灵感、幻想、建构等元素就与科学中的相通,这使得艺术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成为可能。以美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为例,艺术素质培养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及学术创造力的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普遍性超过了科学素质的培养。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类选修课,其中仅音乐类课程就达35门。在成熟的大学教育体制中,艺术素质培养的普遍性已超过了科学素质的培养,艺术类课程是其他学科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2.创意形态的体验式教育。创意形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