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一种思维方式颠覆.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造,是一种思维方式颠覆

创造,是一种思维方式颠覆【智囊导读】 所谓创造工作者其实是智慧工作者,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工作者。尤其是在非工业类的产品领域中,科学技术几乎完全派不上用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创造性的工作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早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做斗争。 按照组织内、外部问题这个线索,我们可以顺理成章的将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内部问题的“问题解决者”,另外一类是组织外部问题的解决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创造工作者”。 在工业时代的组织里,几乎百分百的都是问题解决者,而非创造工作者。原因也很简单:一般来说,组织内部问题都是明确的,只要把这个确定的问题解决掉一切就OK了。相反,假如不是针对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是胡乱的创造一气,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破坏!因为在无缝衔接的生产流程面前,不要说试图“创造”了,甚至就连中国人常常鼓吹的“无私奉献”都成为了一种多余!因为你(指上一道工序)多奉献一点,就意味着下一道工序要改变既定的生产流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业社会与“创造”这个词无关。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将组织外部问题的解决者,称之为创造工作者,而不能称它们为问题解决者?原因其实很简单:许多时候,组织外部的问题,还算不上是一个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不存在,只是一片茫然的空白。最多,只能算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就如同顾客不喜欢这款产品、却说不清楚为什么不喜欢一样。只有当我们创造出了一种新产品或新服务,顾客才会如梦初醒般的惊呼道:天哪,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产品或好服务!因此,一切都在于我们必须把它创造出来! 这其实就涉及到关于创造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原始的一个问题——就是:创造什么? 许多人基于常识的第一反应就是:创造产品。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没有产品的企业,不能称之为企业!假如事实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等同于我们默认了老掉牙的“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事实上,所谓产品——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都是组织内部的主观臆想产品。要想把“臆想产品”变成白花花的银子,途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组织外部顾客需求的认可。因此,创造的本质,是创造需求而非创造产品! 譬如,在非工业类的组织中,一个餐馆的服务员或厨师——如何实现创新?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几乎百分百的不需要“科学技术”这个工具!没有人会把微笑式服务中的微笑,荒唐的看成是一种科学技术。即使厨师掌握了一个所谓秘方,那也不是技术发明而是祖传。 同样的,在金融类产品中,譬如信用卡如何实现创新?它依旧与科学技术无关。目前国内发行的信用卡,大都是通过消费累计积分或细分顾客群体从而实现创新,而无论是“累计积分”还是“细分顾客”,基本上都属于思维方式层面的东西,连一点科学技术的影子都找不到。它主要依靠的是细致观察或与众不同的想象力而获得,某种程度上,想象力越丰富,金融类产品的创新就越多。相反,没有了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才是导致金融类产品逐渐老化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武断”的认定:创造工作者的创造工具,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在非工业类的产品领域中,科学技术几乎完全派不上用场。 我们对于产品的多样性理解不够。譬如,一出戏剧或一部电影,是不是一个产品?答案是肯定的,戏剧是戏剧团的一个产品,电影是电影公司的一个产品。 电影的商品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当中国人还在忙于电影是寓教于乐还是商品化的争论而乐此不疲时,远在大洋另一端美国好莱坞电影早已完成了电影产业链的构建——“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电影”,这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近几年才明白的一个道理。事实上,电影作为电影公司的一个产品,不仅仅是拍摄这么简单,还包括了营销、定位、细分顾客、消费终端以及渠道建设等等一系列工业化的管理措施。同时,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它的产业链也很漫长,包括了投资、发行、院线以及影评人等等,只有当电影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才能够支撑起整个电影产业。 早前,我在阅读《蓝海战略》这本书时,就有些诧异:为什么书中所举的案例是一家马戏团,而不是典型的美国通用汽车或被誉为创新典范的3M公司?多年之后我才恍然:马戏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更能代表《蓝海战略》中提到的“加减法”原则,因为只有在文化类产品中,价值元素才会凸显出来,并且通过增加或剔除来实现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差异化或成本领先。相比之下,工业品中每一个零件都有其特定功能,省略了便等同于产品的缺陷,所以“工业品”很少能够使用“加减法”原则。至少,相对于工业品而言,服务类或文化类产品其中的每一项元素,都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什么以及不坚持什么。 因此,所谓缺乏创造力的原因,首先在于我们将企业的产品狭隘的理解为了有形工业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的界限,并非像界河一样截然分明,常常是鱼龙混杂,制造中有创造,创造中有制造。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