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观型材料解析题之我见.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主观型材料解析题之我见

历史主观型材料解析题之我见【摘 要】历史主观型材料题是高考文综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不同于文综里面的地理和政治,有比较强的规律可循,而是显得非常灵活多样,同一考点会有不同的命题方式,让学生甚至老师都很难把握。除了因为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 【关键词】高考历史; 主观型材料解析题; 审题解题步骤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15-01 众所周知,历史主观型材料题是高考文综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不同于文综里面的地理和政治,有比较强的规律可循,而是显得非常灵活多样,同一考点会有不同的命题方式,让学生甚至老师都很难把握。除了因为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加之当今的历史主观型材料题与地理、政治、语文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而作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学一开始的语文功底就远不如内地。如何做好高考历史主观型材料题,下面就谈谈我对这类题的审题和解题步骤: 一、阅读 阅读是审题的开端。阅读也有步骤:首先是读设问,其好处是通过阅读设问,就能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减少了阅读时所占用的时间。其次是读材料。材料是材料解析题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可分为史料、文物、诗文和图表四类。材料的内容大体包括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在阅读材料时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不差,不可忽略题头、注释和出处等自以为“不重要”的材料。阅读材料一般应三遍,即先粗读,后细读,再精读。 粗读就是对材料浮光掠影地通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意思,熟悉它在材料中的投影范围,初步建立起与所学知识和设问的联系; 细读就是对材料尤其是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理出头绪,划出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每部分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信息连结; 精读就是结合设问和细读过程中提取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重点阅读、理解。 二、提炼 提炼就是“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提炼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从测试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回答设问的素材。根据设问的要求,通过对材料的鉴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虚假的信息,提取出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公元、世纪、年月、朝代等);发生的空间(某洲、国家、地区、流域、城市等);这个事件所包含的层次、观点;揭示的规律等;涉及到的人物,即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等,以及材料中暗含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三、分析 分析就是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寻找二者的契合点。根据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一类为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和相辅相成性,如1996年高考的“杨秀清、洪仁对外态度”题,就属这种类型。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就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章节挂钩,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 另一类为材料虽然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打破了教材的束缚,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课本的一种新的补充和拓展,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发明”题,要求理解马克思、鲁迅对三大发明作用的评价,其所给材料对三大发明的论述同教材对三大发明的论述角度不同,材料就是对教材的一种补充。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就必须依照材料的观点。 四、作答 作答就是把以上的分析用文字的形式回答每一个提问。从作答的内容来源,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答案取自材料与教材的结合,即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得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答案,即材料+教材=答案。如1999年高考第40题“评述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成文的内容主要取自于材料与教材,这类题目的特点是与教材的观点一致。 二是答案取自于材料,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即“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真正体现了“材料解析”的意义。如1995年高考题中的“三大发明”题和“继昌隆缫丝厂”题,两题成文的主要内容就取自于材料,这类题的特点是材料不受教材的束缚,是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 三是通过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这就要求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创造性思维 从作答的形式来看,要求答案要论从史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