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转型问题探究.doc

城镇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转型问题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镇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转型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转型问题探究摘 要:农转城社区是中国城镇化的产物,它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存在向城市社区转型的迫切需要。对此,选取重庆市大学城周边地区的农转城典型社区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农转城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加速农转城社区转型的策略,为其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农转城社区;转型;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66-02 一、沙坪坝区城镇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的发展现状 从2006年6月起,沙坪坝区作为重庆市试点区开始了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的实践,以此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农民市民化,加快推动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区计划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从2006年的54.3平方公里扩大到11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2006年的72.1%提高到90%。在这一进程中,将有10万农村人口转为非农人口。现在,沙坪坝区已在陈家桥、曾家等地建成了多个农转城社区。为了解农转城社区的发展状况,我们对曾家镇龙荫社区、陈家桥镇陈桥社区的农转城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问卷200份。 1.问卷调查的人口统计学分析。(1)性别结构。在研究样本中,男性82名,占总样本的41%;女性118名,占总样本的59%。(2)年龄结构。在本次调查中,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转城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年龄分布较为均衡,其中40岁以下的有98人,占总样本的49%;40~50岁的有54人,占总样本的27%;50岁以上的有48人,占总样本的24%。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就业状况和在农转城社区的生活现状。 2.农转城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此次访问对象中,农转城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6人,占总样本的3%;高中文化程度的有48人,占总样的24%;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最多,共有90人,占总样本的45%;而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也有56人,占总样本的28%。这一情况基本符合农转城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 3.农转城社区居民的就业、收入结构。(1)就业结构。从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家待业的农转城居民有88人,达到总样本的44%,而在当地社区就业也只有总样本的3%,超过一半的人长期无固定职业。这种状况说明帮助居民就业,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和帮助居民提高就业能力应作为农转城社区服务的重中之重,即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这也是农转城社区转型问题中的重点问题。(2)收入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农转城居民的人均收入偏低,低于人均月收入200元的就占总样本的24%;201元~400元的占到总样本的36%,两者共为总样本的60%;人均收入在401元~600元的占总样本的1/3;而超过人均600元收入的也只有10%。 这表明农转城居民的收入问题呈普遍较低的状态。这种经济上的困难会直接反映在他们日常的城市生活困难上。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转城社区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农转城社区居民就业状况不佳,生活方式差异显著。在所调查的农转城居民中,有44%的居民在家待业,就业状况不佳,而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居民就业意愿不强与就业能力不足两点。其一,农转城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村环境,生活节奏慢,小富即安的满足感远大于竞争意识。其二,农转城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样本总量的70%,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为30%。同时,由于长期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农转城居民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就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招工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农转城社区居民的就业困难。在生活方式方面,农转城居民与现代市民有很大的差异。他们遇事就按农村固有的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处理,对城市文化生活不学习,不理解,甚至抵制,文化生活尚未真正城市化,还保留大量农村生活的痕迹。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城市化往往可以很快地造成一个地区人口及经济结构的变化,然而文化变迁的步伐却相对缓慢[1] 。 2.农转城社区市民身份认同度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农转城”政策只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制度性身份问题,即获得了政府的政策准入与资格认同。但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没有将其列入市民范畴。农转城居民失去土地后,身份已经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户口,实现了“农转城”,因而应当获得城市居民享有的市民待遇。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就业等存在很大的空洞和不足,对户籍、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