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造型艺术.docVIP

浅谈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造型艺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造型艺术

浅谈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造型艺术[摘要]石马为古代帝王陵墓石刻造型艺术之一,自汉代开始,诸帝王陵墓或将相王侯陵墓前一般都置有石刻,逐渐形成陵园的模式之一。根据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夏石马前腿屏壁铭文“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大将军”等字推断,为五代十国时期大夏国赫连勃勃之子赫连臻墓前遗物。根据其造型特点分析,明显地继承了汉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的造型形式和艺术风格,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朝着纵深发展,体现出十六国时期鲜明的艺术风格及审美追求。 [关键词]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陵墓石刻 [中图分类号]K8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44-02 一、大夏石马的整体造型 大夏石马的材质为花岗岩,长210厘米,高194厘米,尾部残缺,头部略低,马颈直立,和头部形成55度夹角。前腿并直,后腿微屈,右后腿作曲蹲状,腹部底下连接基座部分做镂空处理。两前肢之间为实体并做“钟型”造型处理 ;两后肢之间同样为实体,表面刻有装饰纹样,造型质朴古拙、遒劲刚健 。 以硕大的花岗岩雕出一匹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整个雕塑具有大体大面、浑然雄厚的特征。从造型艺术形式本身而言,石刻马造型艺术非常明显地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表现手法,从大处着眼,循石造型使其神态毕肖、生动异常,充分地运用线刻、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同时也遵循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法则。大夏石马虽然是对自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以来历代帝王陵墓石刻沿用的雕塑艺术手法的处理及其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造型形式和表现手法,使得石刻马造型艺术走向程式化、符号化、图案化,具有一定的装饰美感,并使陵墓石刻雕塑造型成为富含文化底蕴的审美载体。 二、大夏石马造型的整体特点 从造型艺术形式分析,大夏石刻马造型明显地继承了汉代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的造型艺术形式,同样采用直立式造型样式,只是在腹部连接基座部分进行了大胆取舍,做了镂空处理,这就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通透和轻盈,使马的形体显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加上与石材本身的厚重感产生的对比,显得整座雕像更加生动。马身不做太大的动态处理,这种形式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有着森严的制度,既然是陵墓,就遵循肃穆这种氛围,不宜做过于夸张的动态,一般石刻都是直立形式,显得格外恭敬、谦逊和肃穆。 从整个造型处理手法分析,石刻充分运用线刻、浮雕结合圆雕的处理手法,整个雕塑以圆雕的形式出现,但在表面做了大量的线刻以及浅浮雕处理,这样的处理形式正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形式,既保持了雕塑的厚重感和饱满感,又具有一定的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正是所谓的绘塑不分家的传统做法。 从整个造型分析其传统的处理手法,头部略低,马颈直立和头部形成55度夹角,整个造型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感觉。下颌骨概括成半圆的形状,和基本的直线型马头有了一个生动对比。直立的四肢处理手法为浮雕加线刻组成圆雕的造型,前面两腿之间的距离是39.5厘米,当中没有做镂空处理,而是雕刻了一个像钟一样的造型,外侧上面打了九宫格,刻有“大夏真兴六年”等字样;内侧刻有云气纹饰。后面两腿之间的距离有44厘米,当中也是没有镂空,内侧面同样以线刻的形式刻有云气纹饰。四肢内侧相对的纹饰都是一样,而双腿外侧股部底下花纹和内侧的雕刻手法完全不一样,具有一种深挖狠凿的特点,但在线条的流畅度上还是保持一致。腹部底下做了镂空处理,两腿当中不做镂空,主要的还是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同时又能使整个雕塑显得浑然一体。但是,腹部下面连接基座部分做了镂空处理,这样显得整个马的身躯比较轻盈,且具有通透性。虽然尾巴已经折断,但从保留下来的15厘米的尾形可以推断出尾巴竖直向下,并连接底座,目的是起到一个支撑点的作用。这样做的原因是:石材的材质为花岗岩,花岗岩质地稍微松散,长时间的散落在野外容易风化、断裂、残坏等。由于这种原因,石刻尽量不做太多的镂空处理,尊重石材本身的属性,这样做保持了石材原有的体积感。在表面做线刻及浮雕的象征性处理手法,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个性,还成功地解决了石材材质的问题。 石刻马造型具有的象征性及装饰性。石马头长79厘米,宽29.5厘米,体长170厘米,宽66厘米,腹部到地面的距离有69.5厘米,所以整体上是一个头略大、身子长、腿粗壮的石马。这种形体显得更加健壮、有力,似乎作者想传达的是一种更能够驰骋冲杀于战场的战马,或者说作者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虽然具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在视觉上并不让人觉得这种比例不舒服。这种夸张的成分显然是一种象征手法,作者用这个数据形成的比例关系来象征马的特性,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审美感受。这种象征性还体现在石马四肢内侧的线刻上,这些线刻由云气纹组成,象征马高贵的身份及地位,同时还象征马身轻如燕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