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元典时代的文化多元走向
第四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 多元走向 内容: 一、雅斯贝尔斯的命题——“轴心 时代” 二、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三、士的崛起与私学出现 四、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五、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六、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含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以500BC年为中心,从800年BC(前9世纪)至200年BC(前3世纪)之间,尤其是BC600年到BC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含义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德]康拉特·赛茨:——“中国文化结构的形成” “这个轴心时代在中国却是一个政治与道德秩序遭毁灭的时期。”西周被犬戎灭亡后,“留给东周的诸侯们的权力仅仅是担当所谓的礼仪角色:他们可以单独祭天。另外,有数千名昔日的封地侯,他们事实上独立于周王室,而且彼此为了扩大地盘连年厮杀。” “如同政治秩序一样,道德伦理秩序也混乱了。中国人信天意,天被看作伦理道德的最高主宰,它对人世间的善恶进行奖罚。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的没落也动摇了人们对上天的信仰,与此同时,作为另外一根柱石的周礼也倾倒了。所谓礼原本指“礼貌、礼节”,但是周礼作为周朝的礼仪,它在社会等级秩序中规定着从祭祀到每日生活以及个人举止等所有的关系、秩序、方式。” “如何才能使社会重新恢复秩序与安定?中国哲学围绕着这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所有思辨性自然哲学的是,中国哲学是以伦理道德哲学的形式开始的,如同苏格拉底一样,它论述的对象就是人。面对着如何重建和平与和谐这样的问题,在争鸣的“百家”中有三家对于这种思想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法家、道家,尤其是儒家。这三家确定了中国文化。” 二、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1、礼坏乐崩。周初分封的诸侯壮大了,分支超过了主干;卿大夫也壮大了,枝蔓又超过了分支。天子自身的家族却衰落了,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也衰落了,于是“陪臣执国命”,这就是所谓的“礼坏乐崩”(表现参看课本p61)。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犹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承上启下的转折表现在政治上、学术上、文化上 二、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2、征服带来了统一。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战争频仍的时代,史称“春秋无义战”,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148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除了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以外,几乎都主张统一,但是当时有两种统一观:孔子认为,统一就是和谐,应当求同存异,所以《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然而墨子却认为,统一就是同一,要“一同于上”,所以《墨子》说:“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韩非子的思想和墨子相同,他的理想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二、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3、“道术将为天下裂”。一方面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各门学科逐渐走上独立分化之路,与社会变革相表里,文化上达到空前繁荣的水平。 “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王国维 三、士的崛起与私学出现 1、士的前身——巫、史、祝、卜 “学在官府”的殷周时期,文化典册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