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分子结构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酶分子结构特征

复习提问: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新课引入: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通过酶分子结构反映出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酶分子的结构。 §5-3 酶分子的结构特征 按酶的化学组成将酶分为 结合酶酶 结合酶 酶 单纯酶(简单蛋白质) 辅因子 酶蛋白——蛋白质部分 金属辅因子 有机辅因子 辅酶 辅基 非蛋白质部分 全酶 = 酶蛋白 + 辅因子 全酶 = 酶蛋白 + 辅因子 决定酶反应的专一性 对电子或化学基团起传递作用 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若两者分开,则酶的活性消失。 一、酶蛋白的结构特征 1、酶蛋白质一般具有球状外貌 根据酶蛋白分子的结构特点将酶分为三类 = 1 \* GB3 ①单体酶——具有三级结构 a. 一条多肽链 b. 如催化水解反应胰蛋白酶、广泛应用的工业用酶制剂等。 = 2 \* GB3 ②寡聚酶——具有四级结构 a. 由二个甚至多个亚基组成   b. 亚基间通过疏水作用力、氢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联系而成整体分子。如烯醇化酶(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四聚体) = 3 \* GB3 ③多酶体系 a. 由几种酶嵌合形成的复合体 b. 有利于一系列反应的连续进行 c. 相对分子质量很大 2、酶的相对分子质量 单体酶——在30000~60000之间,且40000左右较为集中,约占11%。如羧肽酶A由307个氨基酸殘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34600。 寡聚酶——至少是单体加倍,多者数万、几十万乃至数百万,二聚体约占36%、四聚体约占33%。如乳酸脱氢酶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为35000,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0。 3、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与酶催化活性的关系 酶功能相近——氨基酸组成相近——氨基酸排列顺序相近(存在大量同源序列,尤其催化活性部位) 序列之间的差异,一般是在远离活性部位的地方。 4、氨基酸的空间分布 酶的内核(活性中心)——疏水性氨基酸居多。 酶的表面——亲水性氨基酸占优势,赋予酶的水溶性特点。 5、酶分子的柔顺性——酶在水溶液中通常以多种构象存在 无水状态——相对刚性(一种“锁定”构象) 有水状态——由“刚”向“柔”转化。 水作为一种极性和高介电常数的物质,像润滑剂一样,加到无水的酶中以后,就使酶由“刚”向“柔”转化,酶在与其底物相遇时,才可能发生专一性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 二、酶的辅因子 酶的辅因子是酶分子结构中的非蛋白质组分,大部分酶必须有辅因子才显示活性。 1、辅因子的组成: ①金属辅因子 如Zn、Ca、Cu、Fe、Co、Mo等。结合酶中的金属离子有多方面功能,它们可能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有的可能在稳定酶分子的构象上起作用;有的可能作为桥梁使酶与底物相连接。 ②有机辅因子 (1)维生素或其衍生物 (2)核苷酸,如ATP、ADP等 (3)苯醌类,如辅酶Q、质体醌等 (4)血红素类(铁卟啉)等 2、辅因子的分类: 辅酶(coenzyme):与酶蛋白结合松散,以非共价键相连。可透析除去。 辅基(prosthetic group):与酶蛋白结合较紧,以共价键相连。如铁卟啉或含B族维生素的化合物,用透析等方法不能使它们与酶蛋白分开。 辅酶与辅基在催化反应中作为氢(H+和e-)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起传递氢或化学基团的作用。 与转移氢有关的辅酶或辅基:如辅酶Ⅰ(NAD)辅酶Ⅱ(NADP)、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MN(黄素单核苷酸)等。 与转移除氢以外的基团有关的辅酶或辅基:如ADP、ATP、辅酶A (传递酰基)、FH4(四氢叶酸,一碳基团载体)等。 三、酶的活性部位 1、全酶与活性部位的关系 全酶辅因子 全酶 辅因子 酶蛋白 必需基团 (残基) 非贡献残基 活性部位 结构残基 接触残基 辅助残基 结合部位 催化部位 (1)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常将活性部位的功能基团统称为必需基团。例如丝氨酸(Ser)羟基,组氨酸(His)的咪唑基,半胱氨酸(Cys)的巯基,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的侧链羧基等。而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功能基团(结构残基)则在形成并维持酶的空间构象上也是必需的,故称为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2)活性部位:在反应过程中酶与底物接触结合时,只限于酶分子的少数基团或较小的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substrate)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site)。。对需要辅助因子的酶来说,辅助因子也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 2、活性部位的大小、功能 酶(enzyme)的活性部位是酶完成催化功能的核心部位。却只是酶分子的很小一部分。它包括催化部位、结合部位和辅助残基。 酶的活性部位的各个部分是一个行使催化功能的整体。 3、活性部位出现频率高的氨基酸残基 “7+3+1”规律 出现频率最高:丝氨酸(Ser)、组氨酸(Hi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