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用钻床液压系统设计1
题目:专用钻床的液压系统设计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起讫时间:2012/6/4-2012/6/8
目录
摘要…………………………………………………..3关键词………………………………………………..3前言…………………………………………………..31. 液压系统性能与参数的初步确定…………………4 1.1钻床的工作循环图及原始数据………………..4 1.2工况分析和绘制工况图………………………..4
1.2.1进行负载分析,绘制负载-位移曲线……..5
1.2.2进行运动分析,绘制速度-位移曲线…….6
1.2.3确定液压缸尺寸…………………………….7
1.2.4绘制液压缸工况图………………………….8
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绘制电磁铁动作循环表….9
2.1拟定钻床液压系统原理图……………………….10 2.1.1选择调速阀和速度切换回路…………………11 2.1.2选择快速运动回路……………………………12 2.1.3选择能源………………………………………122.2绘制该液压系统的电磁铁动作循环表………….123.计算和选择液压元件………………………………..13
3.1选择液压泵…………………………………………13 3.2选择控制阀………………………………………..13 3.3确定油箱容量……………………………………..14
3.4其他附件的确定…………………………………..15
4.设计小结………………………………………………15
5.致谢…………………………………………………..15
摘要本设计在分析了钻床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立式钻床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它的液压系统设计,重点介绍这种钻床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液压系统的设计、阀块块设计和油箱及液压泵站的设计。该液压系统性能良好,工作稳定。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钻床液压系统的设计,设计时考虑的功能比较齐全。由于本系统的压力小(3MPa),流量小,普通的滑阀就能满足其要求。钻床液压泵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本文先对钻床液压系统的要求进行了阐述,并对设计要求和设计步骤进行了说明。主要是对阀,泵,马达和缸的选取,油箱,阀块及阀组的设计,系统的性能较核与验算为主。并且对本液压系统的保养与维护有着详细的说明和要求。近30年来,由于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控制技术、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再次将液压技术推向前进,使它发展成为包括传动、控制、检测在内的一门完整的自动化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得到了应用,如工程机械、数控加工中心、冶金自动线等。采用液压传动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关键词专用钻床,液压系统,液压技术,液压泵前言液压传动相对于机械传动来说,它是一门新学科,从17世纪中叶帕斯卡提出静压传动原理,18世纪末英国制成第一台水压机算起,液压传动已有2~3百年的历史,只是由于早期技术水平和生产需求的不足,液压传动技术没有得到普遍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液压传动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成功地将液压传动装置用于舰艇炮塔转向器,其后出现了液压六角车床和磨床,一些通用机床到本世纪30年代才用上了液压传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兵器上采用了功率大、反应快、动作准的液压传动和控制装置,它大大提高了兵器的性能,也大大促进了液压技术的发展。战后,液压技术迅速转向民用,并随着各种标准的不断制订和完善及各类元件的标准化、规格化、系列化而在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中推广开来。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规模的快速发展,各类土建工程对质量、工期、工艺、安全、成本及社会效益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快速发展。
1. 液压系统性能与参数的初步确定 1.1钻床的工作循环图及原始数据
钻床的工作循环图
原始数据:
最大轴向钻削力F(max)=12000N
动力滑台自重G=20000N
工况
行程/㎜
速度/(m/s)
快进
S1=100
V1=0.1
工进
S2=50
V2=0.0085~0.0165
快退
S3= S1+ S2=150
V3=0.1
加,减速时间△t≦0.2s动摩擦因数fd=0.1静摩擦因数fz=0.2
1.2工况分析和绘制工况图
1.2.1进行负载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