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诸文要集校勘札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本文要集校勘鑫西南大言文研究所重提要本文以北大原卷依合白化文李鼎霞和平王三位先生的文文要集行重新校勘校勘按生原因分成卷文字卷文字校卷文字校而未校缺乏校本而校四部分字北大文要集校勘藏于北京大的敦煌本抄有文要集一卷各文的德部分加以分抄敦煌文中的另一本琬文在容上多有相同之富研究值白化文李鼎霞二位先生在年表文要集卷校一文夫先路本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後和平先生又本卷重新校收所著敦煌表校一中在同年表了文文要集性初探卷的性行了探年王三先生又在二位先生的研究基上撰成北京大藏本文要集一卷研究一文文中卷的例容性

敦煌寫本《諸文要集》校勘劄記 趙 鑫 曄 (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重慶 400715) 提要:本文以北大D192原卷為依據,結合白化文、李鼎霞、趙和平、王三慶諸位先生的錄文,對《諸文要集》進行重新校勘,並將校勘記按產生原因分成寫卷文字誤認、寫卷文字誤校、寫卷文字當校而未校、缺乏參校本而誤錄、誤校四個部分。 關鍵字:北大D192;《諸文要集》;校勘 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敦煌寫本D192抄有《諸文要集》一卷,將各類願文的歎德部分加以分類匯抄,與敦煌文獻中的另一種齋儀寫本《齋琬文》在內容上多有相同之處,極富研究價值。白化文、李鼎霞二位先生在1990年發表《〈諸文要集〉殘卷校錄》一文,導夫先路,為該寫本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隨後趙和平先生又將本卷重新校錄,收進所著《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一書中,並在同年發表了論文《〈諸文要集〉性質初探》,對該寫卷的性質進行了探討。2000年,王三慶先生又在二位先生的研究基礎上,撰成《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諸文要集〉一卷研究》一文,文中對該卷的體例、內容、性質和編者等問題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並在文末附錄了所做的全部錄文。所以到目前為止,北大D192的錄文先後由白化文、李鼎霞、趙和平、王三慶諸位先生做過(以下分別簡稱“白錄”、“趙錄”、“王錄”),解決了不少問題,功莫大焉。 筆者因近年參與業師黃征先生《敦煌願文集》的增訂工作,故有機會將此卷重新校訂一過,發覺諸家錄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瑕疵,所以筆者不揣譾陋,將三家錄文中的部分問題撰寫成校記,並將校記按產生原因加以總結歸類,以求教於海內外方家。本文校勘記中,殘缺字均用□表示,缺一字則標一“□”,借字、錯字皆在( )內標出校定之字,有脫文者,則用[ ]表示,能據他卷補出時,則在[ ]中補出,不能補出者則在[ ]內填□以待補。 一、寫卷文字誤認 1.煥矣金身,為暗室之燈炬 按:身,原卷實作“”,諸家皆將其認作“身”。此字實為“言”,“言”的草書作“”,“”即“”的草書楷化。“金言”即佛典。又,本寫卷的書手可能對草書比較熟悉,所以寫了不少草書字形,這些字形非常容易認錯,下面還會有校記說明這個問題。 2.傾(頃)因攝養乖方,久嬰疚疾 按:疚,原卷作“”,諸家皆認作“疚”。此句所在段落可與S.6210《患差號頭》、 P.3575《病損》、P.4062《病嗟(差)》、P.2497《愈》相參校,此字S.6210作“”,P.2497、P.3575作“沉”。此字實為“”。《龍龕手鏡·疒部》:“,俗;,或作;瘎,正。”“瘎”即疾病義,《方言》卷三:“瘼、癁,病也。東齊海岱之間曰瘼或曰癁,秦曰瘎。”P.2497、P.3575之“沉”皆為“”之借。 3.惟公鄧苑芳披,荊巖藏玉 按:枝,原卷字形作“披”,諸家皆認作“披”。此字實為“枝”之俗寫,源于“皮”與“支”兩個構件的相替。如“鼓”常寫作“皷”。S.2056V《大漢三年楚將季布罵陣漢王羞恥群臣拔馬收軍詞文》:“走到下而憩歇。”“ ”即“坡”,從“支”。P.3788《妙法蓮華經題記》:“大枝小枝,並契三明之果。”兩個“枝”皆寫作“柀”。S.5639《臨壙》:“遂所(使)威力解骨,二鼠之侵年。”《龍龕手鏡·礻部》:“,俗;祓,正。”其實此字並非“袚”,而是“被”字。這些都是“皮”、“支”構件相替的例子。 藏,原卷作“”,三家皆認作“藏”。此字實為“閏”,通“潤”。本寫卷書手習慣將“門”旁寫成草書字形“”,故將“閏”寫作此形。下文中“令問被宣”之“問”寫作“”,白錄、趙錄認作“石”,王錄誤認作“名”;“怡神六度之門”中的“門”,白錄、趙錄認作“方”;“同開六度之因”之“開”寫作“”,白錄未認出,趙錄作“聞”,王錄作“齊”。以上皆是由未認出草書“門”而致誤。 4.豈徒凝襟勝寂,入三昧以無歸 按:徒,原卷作“”,諸家皆錄作“徒”。此字實為“謂”,與下段《滿月》“豈謂”之“謂”及《亡夫 妻》“豈謂”之“謂”同,都是“謂”之草寫,“豈謂”即豈料之義。《滿月》“豈謂”諸家皆錄作“說”,《亡夫 妻》中白錄認作“期”,未確。 5.比者精勤俎豆,縕(蘊)習英儒 按:精,原卷作“”,三家皆作“精”。此字實為“積”字,“積勤”即積累功勞,與下文“縕(蘊)習”剛可對文。 6.常興願於至聖,致冥念於幽微(白錄、王錄) 按:微,原卷作“”,白錄、王錄作“微”,趙錄作“從”,將其屬下句,而於“幽”下另補“微”。此字當為“從”,“幽從”不辭,疑為“徒”字之誤,S.4511“莫不示迷從于覺路”,“從”亦“徒”之訛。“徒”通“塗”,“幽塗”謂三惡道。此二句意謂經常向佛神祈願,並對處於三惡道中的亡魂致以憐念。 7.舍怨對(懟) 煩惱之根檝,結以(菩)提之花萼 眷屬 按:根檝,白錄作“”,校記云“二字不識”,趙錄作“報(赭?)熾”,王錄作“根樹”。上一字實乃“根”字,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