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教师口语训练第四节
高职师范课程教师口语 第三章 教师口语训练 第一节 发音基础训练 一、呼吸练习 呼吸正确与否,是决定声音好坏的关键。气不足,声音无力;用气过猛,又损害声带。我们一般人是用单纯的胸式呼吸法(自然声音),所以声音虚而不实,没有底气。讲课、唱歌等要用胸膈呼吸法(艺术声音),以气托声,既不费力、不嘶哑,又能响亮达远、发音持久,保持声音洪亮,音色圆润动听。 胸膈呼吸法:膈即横膈膜,在肺叶底部、胸腹之间,像个圆屋顶,吸气时把小腹收缩,膈肌就下降,弓形的肋骨提高和扩展,这就增加了胸腔的容量。小腹收缩,不是单纯向后,而是腹肌向中心收缩,这个中心就是丹田(脐下三指处)。简要地说,就是胸扩腹吸。 练习过程 1.吸气:小腹向中心收缩,胸、大腹、腰部同时扩张,不是单纯向前、向上挺胸,而是向左右撑开,感到腰带渐紧,特别是后腰,有向后撑开的感觉,不要提肩,也不要让胸部塌下去。 鼻腔自然吸进一口气,就像早晨在公园里呼吸新鲜空气那样,然后使气自然下沉,仿佛五脏六腑都充满了新鲜空气,感到十分舒适、惬意。 应注意的是:双肩不要耸起,整个身体不能紧张僵硬,必须尽量放松。吸气时,不宜一下子吸得太急、太足,要慢慢地吸。过多过急的吸气,会造成呼吸器官僵硬,有的人还会感到头晕。吸气要尽量吸得深,如果吸得浅,发出的声音就飘散无力,传不远。有的人朗读完一篇作品就觉得嗓子干燥、疼痛,主要是因为吸气太浅,力量都集中在喉部,完全依靠声带来加强音量,造成声带负担太重,过度疲劳。 2.呼气:气吸足后,切忌一下子把气放出来,而要把小腹一直收住,使胸部、腰部在努力控制下缓慢地、均匀地呼出气来。 检测出气是否均匀,一是凭主观感觉,二是可以用手拿一张两寸长、半寸宽的薄纸片,放在嘴前面,然后慢慢地呼气,如薄纸片一直在微微地晃动,那么就说明呼出的气是均匀的。 气能均匀、缓缓地呼出还不够,还要使呼气过程保持的时间尽可能长一点。可以这样练习:吸足一口气后,连续依次数数字,直数到气呼尽为止。这样反复练,一口气数的数字会逐渐增加。也可以重复说一句简单的话,如“一个梨儿,两个梨儿……”(满十后,再从一到十),坚持数年,能数到三、四个十位数。数的时候力求自然,吐字清晰,用气均匀,快慢有节,脸不变色,给人以从容不迫的印象。 3.支点:呼吸要以丹田、胸膛、后胸作为支点(着力点),发音时想象胸、腹中有根粗壮的大竹筒撑着,有支点,声音才能有力度。 呼吸气练习: 1.吸气—吹灰 吸气—叹气 2.吸气数1;吸气数2;……吸气数10。 吸气数1、2;吸气数3、4;……吸气数9、10; 吸气数1、2、3、4、5;吸气数6、7、8、9、10。 吸气数1、2、3、4、5、6、7、8、9、10; 3.单韵母四声声调练习: 吸气练习阴阳上去;吸气练习āáǎà;吸气练习ōóǒò;…… 4.短句练习 吸气念“中国伟大”;吸气念“山明水秀”;…… 5.短文片段练习:逐句练习。 6.假如你现在饿极了,突然从窗口飘来一阵炒菜的香味,闻闻看。 7.一支鲜花包在手绢里,通过嗅觉品评出它的名字来。 8.体会用力抬起一件笨重物体时的感觉:气息自然下沉,腹肌收缩,发“ê---”。丹田顶气,而不是松软的“ê---”。 9.晚上仰卧床上,双肩自然并拢,体会呼吸状态(小腹如不会收,可用双手帮助由两侧向丹田推动)。 10.惊喜喊人,快吸快呼:突然发现远处来了一个人,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惊喜不禁。急吸一口气,停住,然后迅速呼出:“老伙计!”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呼吸练习是非常枯燥单调的,但不是可有可无的。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二、共鸣练习 要发出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响亮达远之声,还必须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学会共鸣的方法。 人的共鸣体主要有口腔、胸腔、头腔三种(如加上咽腔、鼻腔共五个腔体),只有将三种共鸣融为一体(即混合共鸣),发出来的声音才能响亮达远。 共鸣的主要方法 1.口腔共鸣法:采用张口练习法。可用惊吓张口、半打哈欠、吞咽食物张口等感觉练习张口。 2.胸腔共鸣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发音之前先做好闭口打哈欠的准备,在气推声的同时,胸腔打开,多次反复练习。 3.头腔共鸣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练习“凝目远视”和“提小舌头”。 最后要将三种共鸣方法融为一体,成为“混合共鸣”。 共鸣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强其中的一种共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