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疗效观察.docVIP

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疗效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疗效观察

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针刺一疗程后,观察2组疼痛程度模拟量尺积分(vAs)和Oswe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文献q。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无系统性疾病;③心理或社会因素不使疼痛扩大或延长;④无意识障碍,检查配合;⑤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结核、腰椎骨折脱位、强直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③不能配合测试和治疗者。 1.5 估计样本含量方法参考文献报道及以往的研究结果确定8=0.15,a=0.3,仪=0.05取双侧,B=0.10,每组的样本量确定为42例,根据以往经验约有5%的脱落率,2组共录入90例。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取穴双侧后溪、申脉,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后溪穴以针尖向合谷方向刺1.5寸,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平补平泻;申脉穴以针尖沿外睬下缘凹陷处呈45度角刺1寸,以提插手法为主,用泻法。两穴均使针感向肘部、膝部放射传导,同时令患者意念集中于腰部,想象疼痛较前减轻,并配合作腰部屈伸、旋转、侧弯活动,幅度由小到大,行针5分钟,让患者带针高抬腿缓慢行走5min,重复行针2次~3次,最后嘱患者做几次深蹲。 2.2 对照组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穴,按常规针刺后,施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泻实补虚,得气后留针5分钟,重复行针2次一3次。2组均由同一位医师使用环球牌0.30mm*40mm一次性毫针执行治疗,周一至周六每日1次,疗程为10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腰椎x片及腰椎CT检查,疗效评定均由同一治疗师独立完成,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价1次。 3.1.1 疼痛评分:采用VAS疼痛程度模拟量尺,VAS从0(无疼痛)到10(最大程度的疼痛),由患者在其中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数,指数0~3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指数越大,疼痛程度越重。 3.1.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共包括10个部分,第一部分与疼痛有关,其余部分与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行为有关,每一部分有6个程度递进的提问,积分指数为0~5,合计最大积分指数为50,积分指数越高,表示日常席土会生活活动功能受限越大。 3.2 统计学方法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校正的t检验,假设检验使用双侧检验,以P0.05),提示两组疼痛积分相近,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2组VAS疼痛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636,P0.05),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2组ODI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3118,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31.8016,P0.05),提示2组疗效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OD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888,P0.01),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下腰痛的治疗对治疗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影像学与病理研究的结果跟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太少, 这就要求寻求针对目前不能解释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药物、氨基乙酰酚、肌松剂、止痛剂(甚至麻醉剂)等;②短期的卧床休息;③物理治疗如:功能锻炼、牵引、电疗等;④整脊疗法;⑤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及外敷。因药物的不良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物理治疗未能显示其独特优势,加之传统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确切的疗效,故成为患者的首选。 针灸疗法因价廉、效显、安全等特点,尤其在治疗痛症方面显示其独到之处,已走出国门,为大部分国家患者所接受。针灸治疗腰痛在很多古籍里均有记载,如《素问“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疳”,《丹溪心法》:“腰痛,血滞于下,委中刺出血……”。下腰痛患者在针灸门诊及住院部占着很大的比例,规范对该病的针灸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故腰脊部经脉、络脉、经筋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