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代的转换中看《赵氏孤儿》的多重面貌.pdfVIP

在历史与现代的转换中看《赵氏孤儿》的多重面貌.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历史与现代的转换中看《赵氏孤儿》的多重面貌

文学评论 在历史与现代的转换中 看《赵氏孤儿》的多重面貌 许 芳 武警北京指挥学院语言教研室 北京 100012 摘要: 《赵氏孤儿》在由史传文学向戏剧叙事的转换过程中,在不断为多种戏剧 ( 戏曲 ) 作品所表现的过 程中呈现出了多重面貌。元代戏曲家纪君祥的五折本元杂剧《赵氏孤儿》,对历史和历史人物都进行了新的理 解和塑造。“搜孤救孤”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戏曲母题之一,不断搬演,由此可见中国戏曲逐渐成熟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赵氏孤儿 戏曲 改编 作者简介:许芳(1980.11-),女,河南济源,研究生,助教,古代文学,武警北京指挥学院语言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2-0019-02 传统戏曲中有许多作品描写发生在朝廷中的忠臣良将与奸 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 佞之辈的尖锐斗争,其中最常见的情节是在朝纲不正、奸臣当 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史》)。尽 道的情况下,忠良们惨遭陷害,经过激烈斗争,正义最终战胜 管元刊本得到了王国维的高度评价,但一般评家所依据的却并 邪恶,而从这些古典题材中汲取养分,进行当代意义的整理并 不是元刊本,而是流传远为广泛的题为《赵氏孤儿大报仇》的 表演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近年来引发热潮的《赵氏孤儿》, 明刊本。元明版本采用同一题材却呈现出相异的内容,这些差 这部经典剧作以托孤、救孤、抚孤、复仇为主线,展现了善良 别呈现出元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迥异。 敬义、诚信忠义、舍身求义的极具冲击力的人文精神。而孤儿 元刊本中的晋灵公是个昏君,元刊本第一折就说“晋灵公 故事在由史传文学向戏剧叙事的转换过程中,在不断为多种戏 偏颇,朝廷中用屠岸贾这般人”,楔子也有“晋灵公江山合是休” 剧(戏曲)作品所表现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多重面貌。 的唱词。把责任明显归咎于晋灵公的昏庸无道。而在明刊本里, “赵氏孤儿”的故事背景最早载于《春秋》,其后《左传》、《国 晋灵公却是个明君。成人后的赵孤在第四折里就明确地唱道“明 语》都有进一步的扩展叙述,其后司马迁从多个侧面进行了论证、 主晋灵公”。将屠杀赵家满门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屠岸贾,点名 梳理与剪裁,后代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基本源于《史记 • 赵世 他乃是欺瞒君王诈传圣旨,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明代儒术 家》:大夫屠岸贾和赵盾文武不和,屠岸贾以弑君之事归罪于 的复兴和对帝王的尊讳,同时也有朱姓汉人统治明君圣主的正 赵氏,不请君命而杀赵家满门,赵家友人程婴和赵家门客公孙 统思想,这也与当时的文艺环境息息相关。修改后的《赵氏孤儿》 杵臼设计救孤,“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藏于深山。十五年后, 显然已经不再以复仇为全部内容,而是着重尽忠全义的方面, 孤儿报仇,重为晋国大族,而程婴自杀,以谢先义。 以宣讲伦理道德儒家思想为主。另一个差别是前者中的庄姬是 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搜孤救孤的故事了,尤其是程婴忍辱 赵朔死后被囚在宫中而死,而后者中的庄姬托孤给程婴后自缢 负重保全孤儿的忠义行为更是被司马迁着重书写。此后的一些 而亡。这一改编增加了全剧的悲剧气氛,同时也帮助坚定赵孤 典籍篇章中,如汉代王充的《论衡》、唐代李翰的《蒙求记》、 后来复仇的决心。明刊本比元刊本多出个第五折。在这一折里, 刘知己的《史通》、宋代《容斋随笔》十、《困学纪闻》十一、《梁 赵孤不仅“把奸贼全家尽灭亡”,而且“谢君恩普国多沾降…… 氏史记志疑》二十三等,都延续了对孤儿故事中程婴等义士忠 袭父祖拜卿相”,使复仇得到了完美的结局,也反映了善必胜 勇诚信大义行为的高度肯定。这种心理倾向逐渐影响到后代作 于恶的复仇观念。 家对于此故事母题的改造加工与重新阐释,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