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情表》注释商榷三则
《陈情表》注释商榷三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的《陈情表》一文,文后注释有一些可议之处,笔者就此提出商榷意见,以供教材修订时参考。
一、察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这句中的“察”,教材注释为“考察和推举”,该注不够精准。
“察”字有很多义项。其一,观察、观看。如《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引申为考察、考核。如《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又为考察后予以提拔,如《抱朴子·审举》:“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又如《王国志·吴书·吴主权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其二,体察,理解。如《楚辞·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其三,清楚,明白。如《墨子·修身》:“辨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其四,苛求、苛责。《吕氏春秋·贵公》:“处大官者,不欲小察。”除此之外,还有表白、清明爽快、清高清白、检点等解释。
我翻阅《辞海》《古今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字典》等辞书,皆未发现将“察”字解释为“考察和推举”的。教材虽然注意到了“察”字包含的考察、推举之义,但却没有做到精准的注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察”字在文中解释为“考察后予以提拔、推举”比较妥当。
二、孝廉,秀才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孝廉”“秀才”,教材分别解释为:“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不同。”笔者认为这两处的解释都不够妥当。
“孝廉”原为汉代选拔人才的两种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人,后来合称为孝廉,也指被选拔的士人。《汉语大词典》中引注《汉书·武帝纪》:“元光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颜师古注:“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作为两种不同的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在东汉尤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直至明清两代才成为对人的一般称呼。而教材中的注释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汉代“孝廉”仅仅是一种科目的片面理解。
“秀才”主要有三种义项。其一,如教材所释作“优异之才”解。如《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才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其二,“秀才”也是汉代至唐初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期称入府州县学得生员为秀才。如《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晋葛洪《抱朴子·审举》:“诗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君。”而教材中这两句,其句式很明显是对称的。但是教材将“孝廉”看成科目,而称“秀才”为“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明显是不对等的。教材试将这两处的注释统一为“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科目”。
三、愚诚
“愿陛下矜悯愚诚”中的“愚诚”,教材注释为“愚蠢的诚心”,此释有误。
“愚”字的义项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愚昧,愚蠢。如《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又如愚拙、愚钝,后来引申为欺骗。如《左传·襄公四年》:“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杜预注:“欺罔之。”其二,谦辞,自我谦称。如《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也可谦称己之所虑。如《汉书·王褒传》:“敢不略陈愚而抒情愫。”又如,愚见、愚志、愚诚等。
“愚诚”则谦指己之诚意、衷情。如《汉书·刘向传》:“欲竭愚诚,又恐越职。”宋·苏轼《谢雨文》:“实神助之使然,岂愚诚之能致。”李密的《陈情表》整篇文章都体现了李密的谦卑知礼,而且在汉代流行的察举制度来说,称自己孝顺父母的行为为愚拙的行为,不太符合当时的情况。中华书局1978年编的《中华大字典》在解释“愚诚”为此义时,列举的便是本文中的这句。教材依此解较为妥当。
(作者单位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