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宗祠改旧貌 文化创新篇
宗祠改旧貌 文化创新篇摘要:随着历史的进程,民间宗祠的功能已经开始淡化,基本上成为象征性的建筑物。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闲置的场所,弥补农村文化阵地之不足,苍南县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经国家专家委员会评审,去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已将民间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工作列入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宗祠 改建 文化 中心 调查
民间宗祠,是族人祭祀祖先和维系族群利益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苍南县宗祠比较多,据统计全县新旧民间宗祠(以下称:宗祠)多达706所。近年来,苍南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大胆利用闲置的宗祠,改建文化中心,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现将苍南县的宗祠现状、改建成果、改建经验等介绍于下。
一、宗祠现状
苍南县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1981年6月从平阳县析出。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文成两县接壤。总面积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5公里。县城设灵溪镇,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常住人口数118.46万人。受移民文化影响,全县各个时期遗存的宗祠众多。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宗祠维修翻新已成为新一轮的高潮。
1、宗祠简况
在全县706所宗祠,新修建的宗祠约占三分之二,这些宗祠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分布广泛。每个乡镇平均55所,基本上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宗祠。城区、城郊的宗祠建设得比较好。许多偏僻的山乡也有宗祠,这是因为这些山区曾是一些姓氏始迁祖居住地,他们在这些山区留下祖墓,而现在还有一部分族人在原地居住。如原来昌禅(原十大贫困乡)的蓝氏宗祠、雷氏宗祠、钟氏宗祠、林姓宗祠等。
二是规模较大。近年来,新建的宗祠规模大、结构美、投入多。一般投入在1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建筑面积1000至3000平米之间。新建宗祠多数为两进两层两厢房的仿古式结构,甚至还有戏台、假山、水池等园林配置。如渡龙吴氏、仙居陈氏宗祠等内设有大戏台。
三是功能完善。很多宗祠可以说是空间宽阔、功能完善,文化气息浓郁。除了倡导姓氏文化、孝道文化之外,宗祠普遍都有精美的楹联、石雕、壁画等,甚至还有篮球场等。许多宗祠,通过改建,增设书画室、图书室、展览室、乒乓球室、科普宣传窗等,多功能厅等。灵溪曾氏宗祠,还设立非遗展览室,收集当地的家耕文物120多件。
2、开展活动情况
改建为文化中心的宗祠,活动比较频繁。举灵溪溪心村曾氏宗祠为例子,2010年以来在青、工、妇,文化、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举办送春联下乡活动、中国学习型社会知识讲座、“学习春天”知识竟猜活动、举办“一号文件”知识讲座、登山比赛活动、包粽子比赛、红色经典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举办曲艺演出、举办亲子植树活动、“美丽家园”文化下乡演出、举办庆“七一”戏剧演出、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等活动。该村还开展普法知识、卫生保健、森林防火、社会美德、实用技术培训等讲座,受教育人次达96800人次,内容涵盖各个领域,触角伸及各家各户。
二、改建成果
2004年以来,苍南县积极探讨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的路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突出的有以下5个宗祠1个宫观:
以上6个行政村,以宗祠、宫观为阵地,全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取得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丰收,行政村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钱库镇倪处村,曾先后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省农民种文化双十佳村、省级远程教育示范点、省级科普示范村等称号。仙平村,2009年被评为市科普示范村、2010年度县“种文化”活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灵溪镇溪心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省“种文化”示范村、市学习型村庄、市生态合格村、市科普示范村等。
龙港镇仕家垟村被评为省文化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市级平安创建示范村。
刘南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该村由刘氏宗祠改建成的文化中心,收集了本村历史上的三位温州现代教育家刘绍宽、鲍铭书、刘仲琳的大量地方文献,藏书达7000余册。
宜山镇芙蓉村近两年,又在神庙的周边,陆续建起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欣怡园、占地500多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基地的胶灯光篮球场,该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市级文化示范村。
全县宗祠改建成文化中已取得非常好的业绩。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县宗祠成功改建成农村文化中心34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家书屋,配备图书18万册、音像制品1200多套、电脑80多台。2011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多期,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50多场,涌现出农民书法家、农民艺术家、农民诗人等各类乡土人才100多名。近两年来,开展各类群众活动近1200场次。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良好发展势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