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原上门巴雅古
高原上的门巴雅古
邓天富医生在高原上为工人测氧饱和度。
沿着317国道从甘孜县一路向西,便可到达马尼干戈,在藏语中意为“转经之地”。虽然只是一个小镇,却是川藏北线上三省交界之处,北上石渠县可至青海玉树,西行德格县可至西藏昌都。到了马尼干戈,我们向路边一个藏族小孩问路:“知道新甘石工程的医疗点在哪儿吗?”小孩大声说:“门巴在那里!”
顺着他指的方向,我们找到了这座二级医疗站——这是新甘石工程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医疗点。工程共设有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其中一级医疗站18个,主要设在施工队驻地,二级医疗站2个,设在马尼干戈和新都桥,并依托道孚、炉霍、甘孜、石渠四县人民医院各设立了二级医疗站,在四川电力医院自身设立了三级医疗站。也就是说,从马尼干戈一直到石渠县,工程上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差的两百多千米施工线路内最大的医疗站就在这里。
参建人员上万人,一个也不能少
邓天富医生趴在救护车的方向盘上睡得正香。连着两天昼夜操劳奔波,又是在高原上,铁打的人也吃不消了。叫醒邓医生,他吃惊地跳下车来,以为有人来看病了。不过我们更吃了一惊,才4个多月的工夫,这位在四川电力医院以白皙斯文著称的外科副主任医师已经肤色黢黑得和本地人一样,嘴唇也黑紫开裂,我们笑话他:“愣是从浪里白条张顺变成了张飞。”
虽然是二级医疗站,这里的“家伙”却很先进齐全。高压氧舱、12导心电图机、小型制氧机、电解质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除颤监护仪……“光设备就投入了300多万,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作详细检查和基本治疗没问题。”邓医生还是有些郁闷,“不过这里供电质量太差,有时候设备带不起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新甘石工程的重要性。”马尼干戈以北的一级医疗站处理不了的病例便送到这里,更严重的就要往下送到甘孜县医院。那里海拔低,供电足,医疗水平也要更好些。
3月到5月,这是甘北高原的冰封时节,也是邓医生最忙的时候。工程上病倒的人挺多,病症以高原反应、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大部分施工点在雪山上,机械上不去,只能靠人力搬运材料,工人们的体力损耗更是加重了高原反应。“头疼脑涨、呼吸急促是家常便饭,吸吸氧打点滴很快就能见好,最可怕的还是高原杀手——肺水肿。”仅邓医生经手处理的急性高原肺水肿就有14例。“在高原上,诊治速度一定要快。参建人员1万多个人,我们必须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18岁的彝族小伙子海来尔依对邓医生记忆尤为深刻。他是湖南送变电公司的一名参建员工,今年6月,感觉到有些呼吸急促,海来尔依没大放在心上:“来高原这么久了,心想肯定没啥大毛病。”他去施工队驻地所在的竹庆乡卫生医院看了看,便回到工地休息。夜里,海来尔依陷入了昏迷状态。深夜接到急救电话,邓医生马上坐救护车出动,在海拔4600米的海子山上接到了海来尔依。那时他心率极快,血压速降,伴有小便失禁、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海来尔依想起那个夜晚,觉得心忽上忽下的:“我想恐怕是要死了,模模糊糊地听见有人跟我说,放心,你不会有事的——那时候真觉得是救命菩萨来了。”就在山上,邓医生对他进行了输液和输氧的治疗,并马上回到医疗点全面检查。海来而依的双肺满是湿啰音体征,属于严重急性高原肺水肿。当天下午,邓医生又把他送到甘孜县医院进行治疗。由于抢救及时,加上小伙子年轻,第二天中午,海来尔依就可以正常进食了。第三天,他就活蹦乱跳地跑回了医疗站向邓医生当面致谢。
多方接力保障,守护高原生命线
为了支援新甘石工程,四川电力医院的所有男医生都上了前线。“院里剩下的都是老幼妇孺,女同志嚷着来也不让她们来!”邓医生想起这事儿不禁有点乐。工程渐进尾声,原来在马尼干戈的医生撤下去了好几个,邓医生还一直坚守在这里。从3月5日进驻这里,他没回过一次家,他说:“既然来了,就坚持到最后。”
连着两个深夜都有人来急诊,一个骨折,一个阑尾炎。邓医生确认了病症后作了紧急处理,并在天亮后送到甘孜县医院治疗——这一来一回,就是7个小时的路程。“有时候赶上重症病人多,一个星期要跑五六次甘孜县。”加上定期到现场为施工人员体检、医疗培训,在连续的忙碌奔波中,邓医生早就忘了其实他自己也有高原反应,也忘了家中12岁女儿对他的声声呼唤。
这一切辛苦,邓医生觉得挺值得。前几天,他送一个急症病人到甘孜县。救护车风驰电掣地在山路间行驶,却遇到前方封路。原来因为连日暴雨,雅砻江的一条支流上桥梁被泥石流冲毁,当地政府正在组织进行紧急抢修,车辆在路上排起了长龙。甘孜县医院的救护车已经等在了江那头,也过不来。如果绕道走另外一条路到甘孜县,至少要多花两个小时,而那时,病人已经出现昏迷症状。
让邓医生没想到的是,事情马上得到了解决。看见是新甘石工程的救护车,藏区群众不约而同地主动让出了通道,让救护车开到江边,并帮助邓医生把病人挪下来,在道路施工工人的协助下,病人被平放在挖掘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