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南部人工湿地之蒸发散特性
另由各類人工溼地系統與氣溫之相關性結果可發現小型 FWS 系統之蒸發散 特性變化與氣溫間之相關係數為 0.76,顯示二者間具有高度相關,而當自由液面 降至礫石面下後,亦即 SSF 系統,其相關係數則降為中度相關之 0.57。如將水 生植栽去除,相關係數為-0.35,其結果呈現接近低度負向相關。以上各系統係置 於六層大樓屋頂,系統受樓板輻射熱較大,氣溫之影響較大,而系統置於地面時 (系統 B),則其相關係數呈現低度相關之 0.2,顯示溫度於人工濕地之蒸發散程序 中並非主導性因數。至於風速與相對濕度之關連性則未呈現高度相關性。 * 台灣南部人工溼地之蒸發散特性 本文主要探討各類人工溼地之蒸發散特性及其與相關氣象因子之關連性,其觀察研究對象包括自由表面流動式(FWS:free water surface flow)、潛流式(SSF:subsurface flow)、無植栽潛流式等小型人工溼地模場及大型人工溼地實場,由相關實驗結果可知由於觀測期間洽由冬末漸至夏初,FWS(A1 系統)蒸發散呈二階段變化,於 2008.02.12~ 03.19 呈現區間變動特性,而於 2008.03.19~05.18 期間,則隨溫度而漸次增加,其平均值約為 3.44cm/d,此現象應肇因於前者之水生植物處於休眠期所致。至於 SSF(A2 系統)之結果與 FWS 系統相比較,可發現 SSF 蒸發散較無 FWS 呈兩階段化明顯,惟隨冬末漸至夏初之溫度升高,蒸發散值之變動範圍也明顯增大,其平均值約為 2.72cm/d。無植栽石頭床 SSF 系統,較不受蒸散影響,其變化趨勢亦未有 FWS 與 SSF 系統之兩階段變化,其平均值約為1.97cm/d。而於冬季水生植物休眠期之大型人工溼地實場(系統 B)而言,其蒸發散呈現相對區間變動變化,其平均值約為 3.00cm/d。另由各類人工溼地系統與氣溫之相關性結果可發現小型 FWS 系統之蒸發散特性變化與氣溫間之相關係數為0.76,顯示二者間具有高度相關,而當自由液面降至礫石面下後,亦即 SSF 系統,其相關係數則降為中度相關之 0.57。如將水生植栽去除,相關係數為-0.35,其結果呈現接近低度負向相關。以上各系統係置於六層大樓屋頂,系統受樓板輻射熱較大,氣溫之影響較大,而系統置於地面時(系統 B),則其相關係數呈現低度相關之 0.2,顯示溫度於人工濕地之蒸發散程序中並非主導性因數。至於風速與相對濕度之關連性則未呈現高度相關性。 a147258369123321@.tw 一、前言 一般自然溼地多位於下游地帶,常承受來自上游因自然或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廢污水,由於污染物質在溼地系統中經複雜的淨化機制作用去除,因此溼地被形容為大地之腎,它的作用有如自然界的淨水廠,而人工溼地即是模擬真實溼地所設計用來處理水污染的生態系統,此外人工溼地也具有生態教育、景觀改善、棲地營造及其他許多的優點,故於世界各地業已經被研究與運用多年。而我國十餘年來,產官學各界亦大舉投入人工溼地之相關研究與推廣,然而相關研究多著重於人工溼地之污染處理效能及其相關影響因子之探討,其對人工溼地水文因子之特性變化卻較少討論。事實上,水文因子對於人工溼地之污染處理效能亦相當重要之影響,對於水生植物系統而言,其蒸發散(evapotranspiration)效應更為重要,目前國內尚未對人工溼地蒸發散特性進行較多相關探討,緣此,本研究乃以人工溼地之蒸發散特性變化及其與氣象因子間之關連性為主要研究探討重點目標。 二、文獻回顧及探討 由於人工溼地(constructed wetland)處理系統具有省能源、低建設成本(不含土地購置成本)、操作維護簡單、不破壞生態等優點,於世界各國皆有廣泛之應用案例及研究,依國外經驗,由 45 座表面流式人工溼地之操作結果所歸納之經驗,其 BOD5 平均去除率約為 82.7%,而 73 座潛流式人工溼地之 BOD5 平均去除率則約為 67.0%(Kadlec and Knight, 1996)。Knight et al.(2000)以 FWS 系統處理畜牧廢水氨氮去除率約為 48%、總氮去除率約為 42%,而 Stone et al.(2004)處理養豬廢水時,其氨氮去除率約為 25%、總氮去除率約為 35%。Neralla et al.(2001)亦用 FWS 系統處理一般的生活污水,其氨氮去除率 13~65%,而 Sakadevan &Bavor(1999)以 FWS 系統處理與生活污水類似的校園中廢污水,當其污染負荷較低時,其總氮去除率 27~66%,當污染負荷提高時,依 Rousseaua et al.(2004)之研究發現,其總氮去除率降為 31%。若進流基質為人工合成廢水時,其去除率大幅提升,可達到氨氮去除率為 47~99%、總凱氏氮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