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选之晋灵公不君
文選之《晉靈公不君》 一、簡介: 1.復習《左傳》基礎知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完整的歷史著作。所記年代大致和《春秋》相當。自東漢以來,為《左傳》作注的很多,現在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中的《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見過《左傳》所描寫的金戈鐵馬後,再來看看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情況。 2.《晉靈公不君》:選自《左傳·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即BC607年。本文通過“厚斂以雕牆”、“從臺上彈人”、殺宰夫等史實,揭露了晉靈公荒淫、兇殘、愚蠢的暴君面目,讚揚了不顧個人安危,敢於直諫的大臣趙盾,稱頌了為道義而鬥爭甚至獻出生命的下層人物。 二、閱讀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 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 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鬥且出。提彌明死之。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間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複。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詩》曰:‘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三、串講 晉靈公不君。 晉靈公:晉國國君,名夷皋,文公之孫,襄公之子,BC620——BC607年在位,“靈”是他的諡號。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詞活用作動詞,行君道。 《春秋》經裏寫道“晉趙盾弑其君夷皋” 厚斂以彫牆。 厚斂:加重徵收賦稅。厚:這裏指加重,作“斂”的狀語。斂:徵收賦稅。 以:連詞,表目的,用來。 彫牆:裝飾牆壁。這裏指修築豪華宮室,過著奢侈的生活。 辨析:彫、雕、凋、琱 彫:《說文·彡部》:“彫,琢文也。從彡周聲”彫可假借為凋, 琱:《說文·玉部》:“琱,治玉也。” 王力《同源字典》:“彫、琱實同一詞,琱是後起的形聲字。”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論語·子罕》 “琢琱”漢·張衡《南都賦》 段玉裁注:“凡琱琢之成文曰彫,故字從彡。今則彫、雕行而琱廢矣。” 凋:凋是形聲字,從冫周聲。《說文·仌部》:“凋,半傷也。”段玉裁注:“半傷也,未全傷也,……仌霜者傷物之具,故從仌。”本義為草木零落。 雕(鵰):《玉篇·隹部》:“雕,鷲也。”是一種兇猛的鳥。 後假借為彫。 雕也可假借為凋,表凋零、凋敝之義。 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秋盡江南草木凋。” 《史記·李將軍列傳》:“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楚辭·招魂》:“雕題黑齒。” 《國語·周語》:“民力雕盡。”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臺:古代高而平的建築物,一般供眺望或遊觀之用。 《說文·至部》:“臺,觀,四方而高者,從至、從之、從高省。” 《詩經·大雅·靈台》:“經始靈臺,經之營之。”毛傳:四方而高曰臺。 台: (1)本義為喜悅: →本义後分化為“怡” →後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疑問代詞,相當於“何”,“ 什麼” 以上义项均读为yí 《說文·口部》:“台,說也。”清·段玉裁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 《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尚書·湯誓》:“夏罪其如台。” (2)在《集韻·咍韻》中記有:“台,三台,星名。” 这应该是台的假借义讀tái,星宿名。三台指上臺、中台、下臺,屬太微垣。 古代以星象比附人事,又稱地上三公為三台。 後由此引申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