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神韵格调性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清代神韵格调性灵

論清代神韻、格調、性靈 三大詩論派别對越南十九世紀漢詩理論的影響 阮庭復 (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所屬社會人文科學大學) 論文摘要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以王士禎為代表的神韻派、以沈德潛為代表的格調派、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派,是中國詩歌理論發展到清代進入會通時期的主要派別,亦是中國古典詩學的精華。就影響方面來講,其影響力之大不僅在中國,而且還擴展到漢文字圈中的一些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等。有關以上三種詩論在朝鮮、日本,過去已有不少學者深入研究,所獲得的成果也很可觀,唯獨越南方面尚未或者很少有人提起。本文就從文獻學角度出發,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字:神韻派 格調派 性靈派 越南漢詩詩引》寫道: 夫存心為志,寓志為詩。人有深淺,故詩有隱顯博約之不同。時有降,故詩有初、盛、中、晚之異。總之,不外乎忠厚為本,含蓄為義,平淡為工;而文之以綺麗,鍛之以奇巧,特六義之外篇,五際之之餘事者也。 在此,阮居貞的“不外乎忠厚為本”應該和“貴真”、“知本”很接近。與阮居貞同時有順化隱士吳世璘,其《風竹集序》云: 夫風之為物者,無其質而有其氣;竹之為物者,有其質而無其心。故竹因風而有聲,風因竹而成跡。是以風來則鳴,風去則止。風之大者則大鳴,風小則小鳴。是其鳴乃在乎風,而不在乎竹。竹本如如也。至若高如鶴唳,爽如龍吟,驟如奔濤,徐如行珮,迨夫幽能陶俗,清可滌煩,愈出而愈奇,愈鳴而愈不竭者,亦在乎無心,而妙應乎風也。雖然,其所以暢發天機,悠揚真韻者,亦在乎聽者之自得。而其雅俗疵醇,則與竹何與焉。吁,竹乎!竹乎!吾有取於竹矣。 以風、竹喻自然,吳世璘在此就要主張詩人處世要順應自然,保全其自然天性;主張詩歌創作要有自然真趣。在越南北方,與阮居貞、吳世璘同時還有黎有鐈尚書。他生於1691年,卒於1760年,是黎永盛十四年進士,曾出使清朝。其為枚允常《藏拙集》題序曰:“詩以言志,三百篇而下,率皆吟詠性情。”與阮居貞等人稍微晚一些就有一大批越南北方詩人,如黎貴惇、潘黎藩、甯遜、裴輝璧等在詩論上有同樣的主張。黎貴惇生於1726年,卒於1784年,是越南黎末文壇上的名家。他於1760年出使清朝,所作詩、啟、表、奏等文件輯為四卷本的《北使通錄》,與清官員、朝鮮使者等唱和的詩篇又編為相當數量的《賞心雅集》。他完成於1773年的《芸台類語·文藝》中有這樣一段話: 顏之推曰:“自古文人多陷輕薄,原其所精文章之體,標舉興會,發引性靈,使人矜伐,故忽於操持,過於進取。”愚意以為,此是少學問,欠涵養,為氣之所動耳,與興會性靈原自平淡,一經標發,愈見從容。……又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章之體,本從學問中舒暢出來,豈有使人矜伐之理。 接著在後一段,他又寫下這樣具有總結性的話語: 詩之起緣乎人心也。三百篇多出於田夫閨婦,而後世文士不之能及,以其真也。漢魏樂府歌行猶有古意。自是而後,聲律束之,音韻限之。有才者常患於跌盪,無才者常苦於拘泥,而心之所發皆非其真矣。故愚常以詩之要有三焉:曰情,曰景,曰事。天籟內鳴,情動乎心機;眼根外接,景觸乎意;即古證今,記行述迹,事究乎收攬之精神。雖作者非一端,其大概不出乎此三要之中。心以溫柔敦厚為本,體勢、旨趣、音節、格調皆餘論也。夫情者,人也;景者,天也;事者,合天人貫之也。以情參景,以景會事,遇事發言,因言成聲,境不期到而自到,語不期工而自工,可以上追騷雅先正之語,曷常有外於此哉! 上引兩段文字的要旨是強調創作中情感的真誠。它的中國根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感物說和“緣事而發”說,但它更直接的來源應該是“貴真”、“知本”、“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的性靈說。當然這段文字還雜著跟性靈說不甚契合的觀點,如“文章從學問流出”、“溫柔敦厚為本”等。潘黎藩(1736-1789)在《御製乾元詩集進啟》一篇中寫道: 臣竊惟詩之為言,無非本性情而該物理;詩之為教所以誠孝敬而厚人倫。……彌綸道化深紬繹於九經,陶冶性靈雅含濡於六義。 裴輝璧 (1744-1818)是黎貴惇的徒弟,是黎末景興三十年進士(1769)。其《皇越詩選·詩抄原本小引》云: 抑聞“詩言志”,后夔教胄子以詩歌聲律,養其性情,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夫子論《詩》蔽以“思無邪”一言。 其實,性靈詩說與“詩言志”說存有很多契合,因此在此“詩言志”、“思無邪”都不妨將其理解為詩歌所追求的“率性”、“自然” 、“純真”。然而,它們之間仍然存有不同之處,即前者只是簡單的“心”的概念,與人的性情、精神的含義大體相同;而後者卻認為,詩是由情所產生的,它應該具備一種“靈妙”,並且只有性情的真實自然表露才是“詩之本”。從上述角度來看,可以確定,中國的性靈詩說在越南詩壇上的出現應該不早於十八世紀五十年代。 現在來看神韻說在越南的傳入。跟上述性靈說在越南詩壇傳播的情況不同,神韻說在越南只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