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1《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docVIP

高一语文-1.1《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1.1《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四、教学步骤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 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 3.词的有关知识 [投影]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 教师范读。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齐声朗读。 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 (1)上片的“看”字统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 ①“看”字统领至“竞自由”。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切尽在视野之中。 ②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③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