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车准入政策及扶持政策框架 团队成员:管钰涵,陈若娜,郑旺,罗 .doc

滴滴打车准入政策及扶持政策框架 团队成员:管钰涵,陈若娜,郑旺,罗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滴滴打车准入政策及扶持政策框架 团队成员:管钰涵,陈若娜,郑旺,罗

滴滴打车准入政策及扶持政策框架 团队成员:管钰涵,陈若娜,郑旺,罗俊,杨帆 一、挖挖打车软件历史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类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被大量开发出来,APP的产品种类广泛,大到电商客户端,小到一个私人生活账本,一应俱全,着实方便了现代生活。打车软件是众APP中之一,是一款立足于LBS(地理位置,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O2O(线上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打车应用,主要面向日常乘客打车和出租车司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了瓜分这一块巨大的“肥肉”,近一年来国内各类“打车软件”的战争愈演愈烈,直至近日,已经形成了“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应用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   一、世界首款打车软件的产生   打车软件最早产生在美英国。2009年首款打车软件Uber在美国上市,以向收取司机或乘客收取中介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目前已经获得了超过5700万美元的投资,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另一款打车软件Hailo在英国上市,由三位企业家和三位伦敦出租车司机共同开发的一款软件,同Uber一样,以中介费为盈利模式,目前获得投资金额也超过5700万美元,,这款打车软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全球扩张8个城市,成为目前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打车软件,发展速度飞快。   二、中国打车软件市场寡头:滴滴与快的   中国上线最早的打车软件是杭州快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快的打车”,为了方便乘客打车同时降低司机的空载率而产生。快的打车于2012年6月15日上市,其预设的盈利模式为收取司机与乘客双方的中介费以及APP内置广告费用。但由于上市前期该程序知名度差、下载人数少,且需要额外付费,因而在推广期即改变了其盈利模式,供乘客与司机免费使用。快的打车现已覆盖到全国45个城市,用户数超过2000万,司机数量超过35万,市场占有率超过41.8%。   2012年9月9日,嘀嘀打车上市,由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同快的遇到的问题一样,一开始使用软件的人很少,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推广费用,来提高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国内最多时出现了30余种打车软件,希望瓜分这一巨大的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快的与滴滴两家企业分别获得了来自于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的投资,为其市场争夺之战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并且随后演变为两家互联网巨头的资源大战。在各软件厮杀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的软件被淘汰或是被快的与滴滴收购,目前市场上仅存这两款打车软件,而战火也持续燃烧,但是已经出现了降温的趋势。   三、营销策略:“简单粗暴”的价格战   在这次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打车软件企业的营销策略可谓是“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在最开始的推广期,滴滴打车通过人员推销的方式,走访出租车公司,通过向司机提供各种福利来鼓励司机安装滴滴打车软件,并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已安装打车软件的出租车司机向乘客以及其他同行推销打车软件。同时嘀嘀和北京市两大出租车调度中心之一96106(另一家为96103)达成战略合作,系统互通,嘀嘀为96106定制客户端,96106的车载终端可以显示嘀嘀打车的叫车信息,为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出租车司机提供打车订单,此举大大提高了叫车的成功率。 随后多家打车软件被风投相中,快的打车在2013年4月,快的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1千万美金的A轮融资,同年11月,快的打车宣布收购大黄蜂打车,宣布收购的同时,作为投资方的阿里巴巴宣布,将连同其它财务投资人一起注资近亿美元支持快的打车的发展;月底,快的打车与支付宝联合推广线下出租车市场,乘客可通过支付宝进行支付。滴滴打车于同年4月份,获得来自腾讯的新一轮融资,金额约2500万美金,除了获得腾讯的2500万美元投资外,嘀嘀打车还将和微信进行深度合作,腾讯将会推出官方的微信打车服务,乘客可以通过微信快捷支付平台完成付款。在两“马”的大力支持下,两家打车软件公司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烧钱”营销模式,2013年底,滴滴与快的分别开始了大规模的乘车补贴政策,从每单5元到每单50元不等,补贴大战一直持续至今仍未停止。尽管2014年3月4日快的打车公开发布开始下调补贴额度,使得战火开始降温,但是未来两家企业的对峙结果依旧难以确定。 “补贴与抢人大战”继续 滴滴与快的的大规模的乘车补贴政策,从每单5元到每单50元不等,补贴大战在2014上半年一直持续,至今仍未停止。尽管2014年3月4日快的打车公开发布开始下调补贴额度,使得战火开始降温,但是未来两家企业的对峙结果依旧难以确定。 补贴大战成功地烧出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寡头地位,但代价不菲。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计,为了迅速“上位”,两家至少花掉20亿元。 在高花费的补贴停止后,两家打车软件对乘客已从“明补”转为“暗补”:红包分享、积攒积分、商场优惠券等招数层出不穷。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