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第13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优化训练.docVIP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第13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优化训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第13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优化训练

第13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0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末耜”是指(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答案: A 2.(2010·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这是某人为2010年春节编写的楹联,其中的“牛”“虎”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解析: 我国农历纪年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二地支配以十二生肖。农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十二生肖中,牛、羊、马、猪、狗、鸡等已被驯化,并称为“六畜”,往往与五谷并存,反映了我国古代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农耕经济特点。 答案: C 3.(2010·曲阜期末)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修)之为宝。”《农·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求》:“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 材料体现了农业应重视气候、施肥、节气等因素,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答案: B 4.(2011·济南检测)《札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解析: 注意“籍田礼”和“亲蚕礼”在汉朝时成为一种国家礼仪,且参加者是皇帝和皇后,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表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答案: A 5.“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解析: 诗歌中有耕田、纺织的情景,因此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答案: B 6.(2011·厦门模拟)观察下图,下列哪个材料不是对此生产模式的描述(  )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B.“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家寻求不能得。” C.“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D.“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解析: B项的记载反映了此女早已有了恋人,在出嫁的前夕,随着意中人逃跑了,家里人找也找不到,实际上体现了古代女子的婚姻观,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无关。 答案: B 7.“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 A.原始社会晚期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解析: 图中反映的经济制度为井田制,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被废止(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承认了私有制的合法性)。 答案: B 8.《华阳国志》记载:“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隋大运河 D.会通河 解析: “蜀沃野千里”,这是关键信息,可知此水利工程在四川,我们很容易就想到的是都江堰。 答案: A 9.据记载:过去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则偏好大米,但近来江浙地区的城市街坊上出现了不少贩卖面食的店家,农民也普遍将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与水稻连作,以获取利润。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西汉 B.唐朝 C.宋代 D.明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南方遍种小麦,带去了北方食面食的生活习惯,说明此时已有大量北民南迁,而北民南迁出现三次高潮,题肢中最早应当是B项唐代。 答案: B 10.下图所示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先民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特点发明的。这种引水灌溉方式历经2 00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它出现在(  ) A.关中地区 B.珠江流域 C.长江流域 D.西域地区 解析: 坎儿井代表着西域地区水利特色,适合在干旱和沙漠地区兴修。 答案: D 11.黄河是我国农业文明的摇篮,孕育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