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德育教育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
浅议德育教育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知、情、意、性,净化心灵和塑造人格,提高素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不是单一、孤立的模式,而是和各学科教学相互整合、渗透于其中的,尤其是语文。语文学科是母语教育,跨度大,基础深厚,教学内容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形成。语文教学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为基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再去实践中检验,最后达到质的飞跃,学生也由此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的受到道德教育,这个过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合一”。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了工具性,忽视了它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特点人文性,德育似乎成了工具性的陪衬。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的影响下,以考试成绩定命运,语文课堂上以“学习知识技能”为目标,忽视了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机械传授,使一篇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声情并茂的文章,变得枯燥无味、黯然无光,犹如一具干尸,呈现在学生面前。显然,德育和语文教学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德育只成了口号。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体现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过程德育化。《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德育教育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又如何渗透呢?
一、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的核心和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在技工学校,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真正肩负起学生德育工作的崇高使命。
1.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必须是“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人,正己方可化人。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师“四个一”的要求非常精粹,他所提出的“一腔学问”是对语文教师渊博学识和丰厚的语文素养的概括,道出了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广的文化底蕴。品行端正的语文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的人生楷模。
2.关爱学生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时时处处把自己置于学生父母的角度,用真诚、无私的爱心去教导他们、帮助他们。一个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心,对他们的成长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的。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广博无私的爱心是人类最具有崇高价值的唯一情感,也对任何非理性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彻底的摧毁力。
3.技能精湛
教学技能精湛的语文老师,肯定是博览全书,积淀沉思,更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练就一身教艺,立足讲台,满怀爱心地从事语文教育。
二、选好渗透德育的方法
1.在作品人物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情感教育始终蕴含其中。
例如在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时,我先引导学生领悟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从这个流浪老人的身上,理解了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个人的善良本性,都要学会给他人以温暖的道理。又如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一个为事业默默奉献的信客,跃然纸上。这些人物的精神写照,培养学生纯正良善的品行和诚信尽职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引了方向。再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爱钱如命,贪婪、吝啬、虚伪,他的典型形象,给学生留下不同的感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需要有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千万不可沦为金钱的奴隶。
2.在诗歌意境中渗透
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我们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
例如在学习郭沫若的《炉中煤》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年轻的女郎”是象征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青春焕发的祖国,“炉中煤”是比喻诗人熊熊燃烧的炉火般的爱国赤心。从而使学生领悟诗人对新生的祖国无比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又如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出现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等意象,这些都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