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省杭瑞高速公路15合同段田家窝隧道施工技术
湖北省杭瑞高速公路15合同段田家窝隧道施工技术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并迅速向中西部延伸。在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路线选线困难,设计单位经常会选择双连拱隧道。Ⅴ级围岩双连拱隧道由于施工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施工单位一般都将其作为整个标段施工管理控制的重难点,特别是针对进、出洞、防排水、衬砌以及仰拱等关键工序的施工慎之又慎。
关键词:田家窝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as China’s highway construction into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period, and quickly extended to the Midwest.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due to the difficult of line route selection, design units often choose to double-arch tunnel. Ⅴ grade wall rock double-arch tunnel due to the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risk, the construction unit is generally as important difficultie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trol of the entire tenders, especially for the forward, out of its hole, waterproofing and drainage, lining and Yang arch key processes of construction cautious.Key words: Tianjiawo; double-arch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 工程概况
1.1 田家窝隧道概况
田家窝隧道是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湖北省阳新至通城段(通山至通城段)内的一座连拱式隧道。洞轴线呈约191°方向展布,最大埋深约36m。隧道起讫里程桩号 : K124+823~K124+915,长92m。隧道净空:2×10.75×5.0m;隧道平面位于直线上。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纵坡为-1.9%。隧道进出口设计均为端墙式洞门。
隧道纵断面图如下:
图1.1-1 隧道纵断面图
隧道洞口端横断面图如下:
图1.1-2 隧道洞口端横断面图
1.2 工程地质条件
1.2.1 气象水文
隧址所在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降雨多集中在3~9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1680.2mm。隧址位于陆水河水系群山之中,地表水为雨季暂时性水流,山谷冲沟多为干沟,出口端为红石水库,设计为红石水库大桥。隧址地表水不发育,仅为雨季山坡,冲沟暂时性流水。
1.2.2 地形地貌
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丘陵地貌,垭口、斜坡地形,山体呈南北向展布,线路经过垭口部位。两侧山体坡度较陡,进洞口山坡坡向55°,坡度角约41°;出洞口山坡坡向271°,坡度角约41°。自然山坡处于稳定状态。
1.2.3 地质构造
隧址区位于通山倒转向斜褶皱构造及大磨山背斜构造南翼;受垭口地形影响,岩石风化较强烈,岩体较破碎。根据周围露头岩层产状测量,岩层产状为205°∠37°。岩层整体为单斜岩层,无断层构造发育。
1.2.4 地层岩性
(1)地层
根据钻探和地质调绘,隧址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成因(Qel+dl 4)碎石土、志留系(S)砂岩组成。
(2)岩性
按由新到老,自地表往下的顺序,隧址及周边各层岩性特征如下:
(1)碎石土(Qel+dl 4),黄褐色,主要由碎、砾石及粘性土组成,碎、砾石含量约79%,粒径一般为2~30mm,呈棱角状,该层主要分布在进出口边坡上,钻孔揭露厚度0.0~3.0m,中密状。
(2)强风化砂岩(S):褐黄色,母岩结构部分已被破坏,构造层理大多不清晰,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隙面多见铁质渲染,隙间见泥质充填,岩芯多呈块径2~20mm的碎石状及砂状,属极软岩。
(3)中风化砂岩(S):青灰色,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岩屑及少量石英。母岩结构基本未被破坏,构造层理较清晰,少部分矿物失去原有光泽,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隙面可见少许铁质渲染。属极软岩。
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