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杨宝山曲折平凡人生.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亲杨宝山曲折平凡人生

父亲杨宝山曲折平凡人生父亲杨宝山,蒙名孟克敖其尔,化名李海青。1915年5月出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珠和苏木伊克柴达木嘎查一个贫苦牧民家庭。幼年失去母亲。15岁时给鄂托克旗西官府当差。 1937年4月在陕西省定边蒙古工作委员会参加革命。 蒙受不白之冤 1966年“文革”之前,我们对父亲过去的革命经历知之甚少。父亲也很少向我们谈起自己的经历。甚至在解放前所用的化名――李海青也是在他去世后公之于众的。 “文革”一开始,父亲就被扣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当时我们兄妹几个年纪都很小,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所适从。为什么平时受人尊重的父亲一夜之间成了“叛徒”、“特务”?为什么平时和睦相处的邻居、朋友、同学现在见了我们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我们?为什么连亲戚们也与我们断绝了来往? “文革”十年,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父亲不仅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身体上也遭到了非人的折磨――批斗、游街、抄家,特别是在挖“内人党”期间,父亲被秘密囚禁在伊盟一中后院的一间小屋里,遭受严刑拷打。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始终也没有屈服,“我相信党和群众一定会弄清我的历史问题的”。 父亲凭着与生俱来的坚强个性和对党的忠诚,不仅度过了战争年代的严峻考验,也度过了“十年文革”的生死难关。1969年,父亲重病被送进了医院。党的“九大”召开后,父亲过去的老领导、老首长陆续出来工作,至此,父亲才重新获得人生自由。 重回延安 1945年8月,也就是父亲奉命回到家乡珠和苏木西官府府邸潜伏下来,建立秘密联络点后的第二年,中央机要交通局派一名姓刘的交通员到西官府与父亲秘密接头,传达了上级的指示,要求父亲春节过后回延安汇报工作。春节过后,父亲找借口向西官府告假,回延安向组织汇报了工作,并得到中央机要交通局和李富春同志的充分肯定,并接到指示,继续潜伏,开辟第二条国际交通通道。父亲奉命于1946年2月,依依不舍地离别了延安,回到了自己的特殊岗位。这一别便是38年,1983年秋天,当时盟委、盟行署组织一批老红军、老干部到延安、重庆等地参观。当时年近70岁且身患重病的父亲,不顾组织上和家人的劝阻,执意要回他一生魂牵梦萦的革命圣地延安看一看。 10月,父亲在大女儿杨玉霞的陪同和护理下,随团前往延安故地重游。父亲回到延安后,心情非常激动,延安的山山水水对他来说是那么亲切,当年在抗大学习、在杨家岭参加大生产,在枣庄受命潜伏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父亲的精神一下子好了许多,病痛也减轻了不少。难怪随团医生说“延安对杨老来说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这次延安之行,圆了父亲几十年的梦,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幸事。延安是父亲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摇篮,也是他冲破敌人枪林弹雨、穿越千里交通线的保护神,更是他战胜病魔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从延安回来后,卧床3年的父亲,不仅奇迹般地躲过了死神,并于1979年又重回到了工作岗位。1980年,父亲任盟政协副主席。1984年离休后,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父亲平时对自己用过的物品、书报非常珍惜。1941年父亲奉命回延安待命期间,李富舂、白如冰等领导分别找他谈话,交待建立第二条通往乌兰巴托交通站事宜,并送给父亲毛泽东主席所著的《论新阶段》《论持久战》,列宁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单行本以及《解放》杂志和《解放日报》。父亲对这些书刊、杂志视为珍宝,即使“文革”期间家里被抄了几次,都不曾丢失过。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书刊、杂志都已经发黄变旧了,但保存得完好无损。 魂归故里 1937年,年仅22岁的父亲便离开故乡,走上革命道路。这一走便是7年,家乡的亲人对父亲的一切毫无所知。1944年父亲奉命在鄂托克旗建立秘密交通站,回到了阔别7年的家乡,回到了亲人身边。这对家乡的父老双亲无疑是从天而降的喜事,但对父亲来说,却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父亲是肩负着特殊使命回家乡潜伏的,既不能讲过去7年的事情,也不能暴露现在的身份,更不能与当地党组织接触,连晚上睡觉都担心说梦话而暴露身份。父亲像只离群的孤雁,有翅难飞,有口不能向亲人吐露真言,特别是按照中央机关交通局的指示,以便更好地潜伏下来,便将交通站选定在西官府(解放前扎萨克下设东、西协理,西官府便是西协理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并通过关系取得西官府的信任,当起了大管家。这一特殊身份当时在家乡父老乡亲中难免引起非议,也是后来“文革”中诬陷的有力“佐证”。尽管如此,在漫长的五年中,父亲等待着战友,等待着组织上的召唤,终于在1949年8月等来了全国解放。组织上派人到西官府向父亲传达了中央西北局的指示,并分配父亲到鄂托克旗临时人民政府工作。父亲如释重负,公开了自己的身份。祖父祖母惊呆了:“哦……真想不到,原来我们家里就有共产党。”西官府吓傻了:“原来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