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空秆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空秆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空秆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摘要:玉米空秆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平均空秆率在5%-6%之间,空秆率高的地块达12%。为了减少空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文章全面分析了产生玉米空秆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玉米;空秆;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70-1 空秆主要有两种:一是玉米株上根本没有分化出雌穗(俗称孤老秆子);二是虽分化出雌穗,但每株果穗结实不足20粒。空秆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也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高低的不可忽视重要因素。根据2011年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收获前对我县100个科技示范户和20户创高产栽培户调查结果看,平均空秆率在5%-6%之间,空秆率高的地块达12%,现将玉米空秆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做简单介绍。 1 产生原因 1.1 品种因素 由于玉米品种不同,其生态适应差异也不同,如2010年郑单958、沈玉21、吉玉301秃尖和空秆就少,而先玉335等“美系”品种秃尖、空秆就重。 1.2 种植密度不合理 有些地块种植密度过大,肥、水管理跟不上去,造成田间玉米生长肥水供应不足,空秆率就会加大。 1.3 不利的气候因素 1.3.1 高温干旱 玉米大喇叭口至抽穗前是玉米需水最多的时期,即玉米需水临界期,此时缺水干旱,就会影响玉米雄穗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抽雄提前,吐丝延迟,花粉的生活力弱,花丝容易枯萎,不能授粉、受精或花期不遇。 1.3.2 低温、寡照,阴雨连绵 玉米抽雄散粉期,阴雨天过多,光照不足,花粉粒易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或粘结成团,授粉能力丧失,而雌穗花丝未能及时受精造成有穗无粒。玉米在幼穗分化、散粉、吐丝、受精、灌浆阶段遇到低温冷害就会影响玉米正常的授粉、受精和生理发育,导致玉米空秆、秃尖的发生,一般日平均气温低于15℃-18℃易发生冷害。 1.4 营养失调 玉米在雌穗分化阶段肥力不足、施用肥料单一、肥料配比不合理,空秆率就高,在玉米旺长阶段,矿质营养供应过多造成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减弱,有机物质向雌穗分配的少,从而形成空秆。 当玉米缺硼时果穗退化,不吐丝、不结实、受精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空秆增多。 1.5 后补种小苗、弱苗 因缺苗断条往往补种一些早熟品种,补种品种出苗晚、长势弱、大苗欺小苗,小苗争水、争肥能力差生长发育不良,易形成空秆。 1.6 雄穗对雌穗的抑制 玉米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雌穗是叶芽发育而成,发育晚。一般雄穗比雌穗早发育7-10天,当外界条件不适,雄穗利用顶端优势将大量养分吸收到顶端,雌穗因营养不足、发育不良而成空秆。 1.7 种子原因 因种子纯度差、整齐度不够,自交苗多、田间管理不均匀一致,生长整齐度差,小苗、自交苗竞争力弱,发育差、空秆多。 1.8 其他原因 病、虫、草危害,害虫吃掉花丝、蚜虫大量聚集在花丝、蚜虫危害雄蓼等影响玉米授粉。包叶太紧,花丝不能抽出,也能形成空秆。 2 防治方法 2.1 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抗逆性强、高产、稳产、优质、耐密品种。如郑单958、吉玉301、先玉335、农大501、郝育515。 2.2 提高种子质量 所选用种子质量要达标即纯度不低于97%、整齐度好、发芽率高、发芽势强、播种要深浅一致,达到生长整齐一致苗全、苗壮。 2.3 合理密植 要根据地力、施肥水平、品种特性、排灌能力确定密度,肥力水平低、无排灌能力地块一般不宜过密。 2.4 加强田间管理 按玉米需肥、需水规律科学管理,要保正在玉米大喇叭口至抽雄前肥水供应。 2.5 防治病虫草害 要及时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瓢虫、金龟子等害虫。 作者简介:李红艳(1970-),女,吉林梨树人,梨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研究方向:保护性耕作技术;贾天慧(1969-),女,吉林梨树人,梨树县农业广播学校农艺师,研究方向:保护性耕作技术;王晓亮(1977-),男,吉林梨树人,梨树县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保护性耕作技术。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