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粉条街――扯不断市井情
粉条街――扯不断市井情粉条街所处位置,在旧时称南关。范围从现南门花坛经解放南路至山西巷口,原是旧迪化城“肇阜”门(亦称南门)外的关厢,名曰南关。
每个人心中都有几条老街,或许不宽阔、不光鲜,却透着平实温暖。这座城市中,曾有这样一些街巷――粉条街、洋行街、铁皮巷、衣铺街、铜铺街、马市巷、车市巷、鸡鸭鱼市,这些街巷都为某个行业或同类小贩集聚而得名,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息,为老百姓铭记。时光变迁,它们有的名字已改变,有的已不具备当年的商业功能,但在重新走寻中,我们仍能咂摸出很多时光打磨的印记,还有那些曾经的人情冷暖
到山西巷子买粉条或买粉面子做粉块,货真价实!这是许多乌鲁木齐人的习惯。半个世纪前,南门外有条小街,因粉坊林立被老百姓俗称为“粉条街”,买粉条到粉条街准没错。
“那里有一溜子坐东朝西的店铺,这些店铺家家的房顶上都搭着一排排木架子,上面挂满粉条。冬季晾的是冻粉条,夏天晒的是干粉条。”《乌鲁木齐掌故》中曾这样记述“粉条街”。
昔日的粉条街,与当今人们买粉条、粉块的地方是一处吗?它曾经的模样又如何呢?记者和您一起走访粉条街,探寻这里曾经浓郁的市井味道。
旧时:孙家粉坊世家
半世纪前的粉条街,其实就是如今南门新华书店东侧的建中路至永和北巷。永和北巷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头道巷,而建中路在《乌鲁木齐市地名图志》中有述,原名复兴巷,1947年改名建中路,沿用至今。陕西大寺、河州寺坐落在此路中段。
走在这条不宽的街道上,街边林立清真小吃店,出名的小吃有爆炒羊杂、椒麻鸡、鸡汤馄饨、酥皮油炸糕,还有几家颇有特色的点心铺子,唯独难觅当年粉坊踪影。路南端,通向山西巷的岔路是条宽巷子,那里倒是有几家卖粉条和粉块的小店,便是如今人们常买粉条、粉块之处,但产品均不是自己店产了。
记者多方寻访,见到了61岁的回族老人孙万寿,他家世居南门,家族曾是粉条街上开粉坊的大户,时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有六七十年历史。
“我们祖上于19世纪末,从山西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来到新疆。太爷爷孙福在南关(今南门至山西巷子附近)落脚,买下一处大院,开起了粉坊,兼营旱磨房。到父亲孙华这一代,又兼营轿车租赁。附近粉坊连成片,此外还有几家油坊、磨房和糖坊。十来家粉坊中,属郭家、普家、温家和我们孙家的最有名,规模大,产量高,口碑好,批零兼营。”孙万寿老人介绍说,那时,粉条街上经营粉坊的多是回族师傅,主要生产粉条、粉块、粉面子。原料都是采用纯豆子粉,质量上乘。每逢回族人过年过节,家家户户要吃粉汤,这就离不开粉条和粉块,平时汉族和其他民族做凉菜和汆汤,粉条也是主要原料。一到夏季,满街都是经营凉粉、凉拌粉皮、鱼凉粉等风味小吃的,因此各家粉坊生意都很兴隆。
开粉坊用水量很大。孙万寿说,当年城内地下水位很高,下挖五六米就有甘冽的泉涌上来。他家院内有两口大井。各家粉坊制作粉条和粉面子的原料都是豆粉,由扁豆、豌豆或大豆磨制。孙家因自营磨房很便利,使用畜力拉磨,将各种豆子磨成粉。在大缸里,把豆粉掺入一定比例的水,再用胳膊伸入缸中,使劲揣匀。
小时候,孙万寿最喜欢看父亲孙华制粉。灶台上支着直径一米二三的大锅,锅内滚着水,大锅上方用绳子悬着大漏勺,可由人控制晃动。“那过程像变魔术,父亲站在灶台上,一手往漏勺上舀已和匀的粉,一边晃动大漏勺,粉条就神奇地掉入下方滚水中,灶台边有两人,麻利地用木棍将粉条担起来,置于旁边大缸,用凉水冷却。前面缸里水过热,须连过四五缸水,才能将粉条凉透不黏在一起。”“摇粉是技术活儿,力道要均匀,事关粉条粗细品相。父亲的手艺和经验老练,我总见他一人站在灶台上,现在想来颇为辛苦。”孙万寿说。
最后,将凉透的粉条挂到架子上,风干三四天收起来,每两三公斤用绳子扎成一把。产品多批发给了小商贩和饭馆。冬天是做粉条的好时节,因为寒冷,粉条冷却得快。每年8~10月采购原料时,父亲赶着马车,到乌鲁木齐周边的南山、达坂城,远至昌吉、呼图壁,去农户家收购豆子,偶尔也会在西大桥附近的粮市少量采购。
他记得,当时家里有个大粮仓,冬季囤满了豆子,还特意养了五六只猫捉耗子。有了充足的豆子,加上气候适宜,加工才能维持到来年六七月。在采购的几个月里,粉坊主要卖囤货。
粉条街上的粉坊全是人工生产,各家很团结。无需雇人,生产都岔开,谁家制粉,别家都来帮忙,人多干活快,闷头一干就是七八小时,主家只需招待简餐即可。后来,孙家粉坊关闭后,还常有人请孙华去帮忙制粉。
解放初,多家粉坊无法维系正常经营。孙家粉坊关闭后,孙万寿的父亲先后卖过炒货、打过工,换了好几种营生,最后到市果品公司上班。老人于2003年去世,享年83岁。其余的粉坊中,有几家参与了公私合营,实力最强的郭家最迟关门,也仅勉强经营到上世纪50年代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