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之父 佛洛伊德.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神分析之父 佛洛伊德

The Epistemological Liabilities of the Psychoanalytic Method of Free Association 自由聯想 辨認思考和行為 克服壓抑並宣洩 偽驗證:宣洩可使症狀消失→症狀消失→治療有效 沒有實現持久的成功治療,例如Dora案例 是否是安慰劑效應-治療師的支持? Freud’s Etiologic Transference Argument 移情 病人將早期涉及重要他人的原始感覺、情感、思緒,移情到他的治療師身上 當分析師解釋這些假設的符號重演,隨之而來的解釋是所謂的“移情詮釋。”不過,由於分析師通常有沒有獨立的認知進入成年病人的童年片段,他們必須用他們支持的理論在分析治療的過程中去推論。 高度可疑的因果移情 (highly questionable causal inference) 例如 Rat-Man 特定情緒衝突、幻想不斷重演 Grunbaum認為此案例與其他案例並未說明病理移情地概括性。 病人在治療中重演了早期的衝突,是否表現了所有的致病的衝突? 分析當下的移情如何確定那是過去的複製品? Edelson為此提出了一些說明 但作者認為Edelson的說法還是有瑕疵: 他們使用認識論的循環論證時,聲稱從成年人的報告中推斷幼兒事件,然後分析師聲稱這些早期事件的主題概述在成人的行為中。 補充1:歷史性探討移情(引自greeson,1976) Freud第一次論述移情,是在“歇斯底里的研究1893-95”,個案Dora是此時里程碑。 Ferenczi(1909)投射與移情。他提到移情的一些新觀點讓此概念往前邁進。他認為移情反應是位移的一特別形式,且醫師特別容易成為移情反應的對象。通常移情形式上有正向與負向的。他相信病人有內攝之傾向以及認同的渴望。他更深入地討論移情也可以處理催眠的議題,如以性為主或源自父母親移情反應。 補充2:歷史性探討移情(引自greeson,1976) Freud(1912a)“移情的動力”。從個體沒有滿足的觀點來看移情的反應,移情是慾望的退化。移情與抗拒是妥協之形式。 Freud在此文討論移情與抗拒的關係。、正向、負向移情的差異,及其如何影響抗拒之形式。 Freud(1912b)“給醫師精神分析實務之建議”提到反移情,他提到分析師需要“精神分析淨化(精鍊)”。他首次提出“鏡映之譬喻。分析師保持匿名、不透明、像鏡子般,沒有對病人展現什麼,卻能呈現出病人。 Freud(1913)“治療開端”提到和諧一致是分析師展現對病人認真的關注、與其抗拒工作,表現同理的了解態度。(Gresson 這是工作同盟最早的描述) 補充3:歷史性探討移情(引自greeson,1976) 佛洛依德提出的兩個原則:分析師的鏡映 與節制原則,讓許多分析師採取嚴格、冷漠甚至權威態度面對病人。 Greeson相信是對佛洛依德的意思有所誤解,充其量是與有效率的工作同盟的態度有所矛盾。 Free Association as a Method of Dream Interpretation 《夢的解析》W 與D的關聯 1.願望是導致夢的動機因素 2.證明夢的內容生動的呈現,或多或少的厭煩是由願望所欲所好的狀態決定 方法:自由聯想 治療師的提示 偽記憶 作者的提出四點反駁:W-D的關聯不一定,只是一種廣告、行銷, 並非所有自由聯想的檢驗性都能獲得平反、樣品夢、推銷。 The Explanatory Pseudo-Unification Generated by Freud’s Compromise Model of Neuroses, Dreams, and Slips 由Freud精神官能症、夢和說溜嘴折衷模式所產生的僞一致解釋 The “Hermeneutic” Reconstruction of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重建的詮釋學 重建是一項否定性的意識形態的戰鬥口號,其否認弗洛伊德的科學抱負。 作者列舉Paul Ricoeur 、Edelson、Stephan的觀點 Paul Ricoeur 認為Freud 科學理論有誤解,對於語意使用詮釋誤解,他認為語言本質上所指與能指之間有存在問題。 Edelson對於Freud潛在動機因果解釋是不通的,他提出我們看到現象並非完整的現象,例如兒童是主人翁,何以會有父親打小孩? 作者說Stephan採用了他對於潛在動機因果的看法,強調區辨表現的關係(與症狀因果有關)與語意的關係(與個案語言符號有關) Post-Freudian Psychoanalysis 在範圍內修正 客體關係理論 Ego psychology Self psychology 作者認為所謂的當代精神分析理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