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学习古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论学习古诗

谈谈学习古诗的心得 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从古至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尽管诗的题材,体裁,表现形式,风格等都在不断变化,它还是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古诗的普及程度不言而喻,试问一位七八岁的孩童,或七八十的老人,有哪一个不会一两句唐诗的。 对于一位语文老师来说,要教好古诗,自己必须先学好古诗,怎样才算是学好了古诗呢?在刚入学时,甚至之前,我们就开始了古诗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对古诗有了新的认识。一首学过的古诗,过去有过去的理解,现在有现在的认识,将来可能又有新的发现。可见古诗在人们心中有多么强的感染和影响。每一首诗的艺术价值有高低之分,每一个读者年龄,性别,职业,人生经历也各有不同,所以对古诗的领悟和感受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和基本方法都相差不大。老师教孩子们学古诗也无非是知背景,明诗意,悟诗情这三个大致的步骤,循序渐进,进而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看似这简单的三步,又因个人的素质,教学方法而又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我们究竟该怎样去深入,透彻的去学习把握一首古诗呢,个人就自己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的几点心得谈谈。 首先了解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学习古诗的第一任务,也是准备阶段。这就好比警察破案调查证据,才能为法官做出正确判断提供依据。尽量深入地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使我们更好理解诗意,把握古诗的情感,体会古诗的主旨。试举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单就字面上来理解感受,这首诗苍凉,高古,有一种内在之气感染着读者,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这是因为这首诗还有大量的信息有待发掘。第一次见这首诗好像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中,当时只觉得这首诗写得好,一眼就喜欢上这首诗了,即使我不完全明白它的意思,我也能把它记下来。及到后来知道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才对它有了新的认识。诗人不仅是一介文弱文士,还具有非凡的政治识见和政治才华。可惜在官场却屡遭打击和压制。公元696年,契丹人李尽忠反叛,武则天派其侄武攸宜领军征讨,陈子昂任幕僚。武攸宜对军事一窍不通,初战失利,从此闻风丧胆,闭门不出。面对危急形势,他慨然请缨,被拒绝。后再献奇计,武攸宜不但不听,反将他将为军曹。陈子昂委屈无处诉说,只好登临幽州台,聊抒愤懑。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歌。为什么这首诗显得那么苍凉,慷慨,为什么他有一种内在的感染力呢,原来是这样的啊。怀才不遇的遭际,危急形势的逼迫,忠言不纳的无奈,降职受辱的委屈,愤慨。这些因素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认识又更进了一层次。大多数的古诗都有作者及背景可考,每一位诗人都是他们那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人生过程本身就值得后人去了解和学习。他们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他们人生的一个精彩篇章,那就更应该值得我们去仔细的体味。因此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不应忽视准备阶段的这一步。老师在教学古诗时更应如此,试想如果连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准备都不足,自己对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都还没了解到位,又何以能正确教授学生呢。 其次对诗意的理解不能马虎,想当然,要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多角度的思考,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古诗的语言精练,而涵义十分丰富。走过场式的学习方法只会让你错过更多的精彩。还是以《登幽州台歌》为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表面看,一个人站着,前面没人,后面也没人来似乎就是这两句所说的意思。那为什么干脆不写成前不见来人,后不见来者了,这里为什么偏要用个古字呢,也许你会说古人早已不在了,所以不见古人。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不知道吗?错了,这样的理解显然是肤浅的,陈子昂也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写出这么低级的诗。这么理解会让稍微读了点诗书的人笑掉大牙。其实我们只要了解的幽州台的来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两句诗了。幽州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黄金台的遗址。昭王即位时,差点被齐国灭亡,他决心要使燕国强大起来,乃筑黄金台,招揽贤才,力图复举。乐毅,邹衍,剧辛登人纷纷前来投奔。在他们的辅佐下,燕国很快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这里的古人指的燕昭王君臣,诗中所谓前不见古人,是指诗人看不到燕昭王君臣风云际会,发奋图强的那种情景,后不见来者是指诗人也看不到将来有像昭王君臣一样一体同心,如鱼得水的君臣。如此这两句才算是正确的的。但我们还不应当就此打住,深入发掘下去,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目的是什么?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到。诗人站在昭王广纳贤才的黄金台遗址前,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本事,言不见听,计不见从,动则得咎,不由得生出生不逢时的感慨。这样的理解就更入一层了。我们还可以这样继续探索,诗人既是对自己的生不逢时的一种感慨,同时也是为天下所有有才不得用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