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批评的本土话语争锋与尴尬.pdfVIP

当代绘画批评的本土话语争锋与尴尬.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O1 126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年第2期 当代绘画批评的本土话语争锋与尴尬 O宫旭红 摘要:当代绘画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中,绘画批评家面临话语考验。在论述传统绘画批评的当代文化背景的基 础上,重点以“星星美展…‘85美术新潮…‘笔墨等于零”与“守住中国画底线”之争为案,探讨20世纪末以 来绘画批评的本土话语争锋与尴尬,揭示其问题的因由。提出当代绘画批评的应有之义是在反思中国传统美学 思想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借鉴各民族的美学精髓,重构属于本土的又兼具时代性的绘画批评体系。 关键词:当代绘画;批评体系;本土话语 作者简介:宫旭红(1982一),女,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福建福州350121),主要研究方向:艺 术学。 基金项目:福建社会科学院2016年度项目(一级)“设计文化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6—1398(2016)02—0126一07 20世纪初期西化思潮风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曾展开对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的批评指 责。80年代中期,出现再次否定中国画的论点,所谓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等。在批评实践中 呈现出狂热有余而细致研究评析不力的焦躁情绪和盲目追随的状态。①所以,当时的中国绘画批 评领域在呈现较为“活跃”的外貌同时,内在的实质是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艺术批评观念和术 语为主导,中国绘画批评本土精神缺损。绘画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用前瞻性的理论视野作用于 绘画创作,是连接作品与解读和分析之间的桥梁。在当代绘画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中,绘画批评家 自身面临着严峻考验,绘画语言的变化多端、创作方法和理论的多元化都需要批评家深入思考. 做出准确判断,从而为绘画创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以引导或冲击。 一传统绘画批评的当代文化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术界开始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上探索艺术本体回归的正确方向。 正当开始讨论如何继承几千年的中国画传统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再次涌人中国,青年艺术 家们争相模仿产生于20世纪初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在美术题材的选取与价值、“大众化”与“化大众”、“民族化”与“世界性”及“普世性”等 问题上争议不断。旨在争取美术创作和思想的自由,使美术的功能和价值脱离政治化的“工具” 论,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成为潮流。80年代后期,后现代思潮也进入中国.新 的主义、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美术界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近乎狂热崇拜 收稿日期:2016一03—16 ①陈红玉、陈池瑜:《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与传统“和”文化》.《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 当代绘画批评的本土话语争锋与尴尬127 的向往和追捧,使中国画似乎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实验基地,出现了抽象水墨,表现的、变形的 实验水墨以及新文人画。批评界也推波助澜,中国画的批评术语逐渐摆脱50年代以来的政治概 念,转向表现、反传统、前卫、实验、先锋、达达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80年代的绘画批评, 理论根据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心理学、帕诺夫斯基的图像 学、格林柏格的抽象表现主义批评理论等。美术批评主要集中对于美术创作中的“艺术本体” 意识(主要是美术的形式与审美价值)的关注与呼唤,以及在现代美术语境下对于中国传统绘 画的文化及美学价值的革新以及对于“新潮美术”绘画时代意义的争议。① 从1979年一直延续到1984年的中国画论争主要围绕讨论画家的主体性和绘画本体规律来进 行。尽管新潮艺术进行大胆地尝试与改革,但是多数作品只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当时 “繁荣”背后出现的“消化不良”直到现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绘画创作风气乃至价值取 向。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为中国80年代的现代艺术划上句号。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 信息化、市场化蔓延,艺术家们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艺术家与批评家之间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也 逐渐显现,批评的话语缺少力度和应有的风骨,“美术批评变成一律的抚慰和愉扬”②。而好的批 评需要发现和创造,绝不应是创作的附庸,美术的产品广告,批评家也不是产品的推销员,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