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青布拉克岩浆融离型铜镍矿成矿模式.docVIP

探讨青布拉克岩浆融离型铜镍矿成矿模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青布拉克岩浆融离型铜镍矿成矿模式

探讨青布拉克岩浆融离型铜镍矿成矿模式 所属学院:地质工程 学生姓名:冯长丽 学生学号:107551420123 日期:2015年4月24日 探讨青布拉克岩浆融离型铜镍矿成矿模式 一、矿区地质概况: 位于红柳河—那拉提缝合带西段,那拉提基性—超基性杂岩带中段,北以那拉提山北麓断裂与伊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带相邻,南以那拉提山脊深大断裂与哈尔克山古生代沟弧带相隔。 菁布拉克岩体围岩地层为下元古界木扎尔特群(Pt1M)的一套深变质岩系,分异良好的岩体各岩相带作同心环状分布,由外向内形成Ⅰ闪长岩相带(δC1)-Ⅱ(橄榄)辉长岩相带(νC1)-Ⅲ辉石橄榄岩相带(ψбC1)-Ⅳ橄榄辉长岩相带(бνC1)四个岩相带,各岩相带渐变过渡,其中Ⅲ岩相带中矿化普遍,岩相内外过渡带上矿化相对富集,目前地表发现个矿(化) Ⅰ-闪长岩(辉石闪长岩)岩相带(δ41);Ⅱ-次闪石化辉石岩-橄榄辉石岩岩相带(ψ41);Ⅲ-次闪石化辉石岩及橄榄辉长岩混合岩相带(ψ-бν41)Ⅳ-辉石橄榄岩相带(бν41) 图1 菁布拉克岩体分带图(新疆特克斯县菁布拉克铜镍矿普查,2009年) 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与区域构造线大体一致,区内褶皱及断裂构造不发育。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按形成环境可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两大类。侵入岩呈岩株状、岩脉状产出,属华力西早—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区内主要发育基性—超基性杂岩体—菁布拉克岩体,该岩体形成于华力西早期,规模较大,且分异完全,为该区主要含矿地质体。 二、矿床模式 总体是:含硫、铜、镍的拉班玄武岩浆在早石炭时期于上地幔沿那拉提山脊深大断裂上侵,经历了至少两次演化后就位。金属硫化物在就位岩浆房中(二次演化),上部由于冷却迅速而成悬浮分散状,下部冷凝相对缓慢而向下部运移、富集;深部岩浆房(一次演化)中初次沉淀、富集,在后期脉动作用下贯入到就位岩体内。从而形成了熔离-贯入式铜镍硫化物矿床(图2)。 图2 铜镍矿成矿模式图(新疆第九地质大队资源潜力评价,2011年) (一)铜镍矿床模式 1、成矿构造环境 裂谷断陷环境。 2、矿石矿物组合 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紫硫镍铁矿、褐硫钾镍铁矿以及砷铂矿、自然铂、自然金、啼银矿、金银矿、锡铂把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贵橄榄石、古铜辉石、顽透辉石、拉长石等。 3、矿石结构构造 岩浆就地熔离矿体,矿石结构以半自形至他形粒状结构为主,个别具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以稀疏浸染状(星点状)构造为主。 岩浆深部熔离一贯入矿体,矿石除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外,焰状结构、交代结构和叶片状结构十分发育;矿石构造以海绵陨铁构造为主局部见似片麻状、星云状和云雾状构造。晚期贯入矿体,矿石结构以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最常见构造为块状构造,其中脉石成分一般少于2%。 4、围岩蚀变特征 在岩浆期形成的矿体主要受热液叠加作用影响,发生局部蚀变,其中以岩浆深部熔离一贯入矿体较发育,常见有蛇纹石化、碳酸盐化、滑石化。在气化热液期具有局部矽卡岩化,特别是被交代围岩为大理岩时,常形成钙铝榴石透辉岩、透闪岩和绿泥片岩,蚀变范围往往比矿体稍大。 5、矿床(体)空间分带 矿床具有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氧化带由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含镍硅酸盐类、含铜镍的碳酸盐类和硫酸盐类组成。混合带变化较大,常见碳酸盐脉充填。通常原生带中就地熔离矿体分布于岩体中下部,岩浆深部熔离一贯入矿体分布于体底部,而晚期贯入矿体常穿切上述矿体。 (五)矿床模式应用 主要控矿因素 (1)古陆块边缘及其外侧增生的褶皱带; (2)深断裂及其附近的次级断裂; (3)拉斑玄武岩系列的岩浆、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的存在; (4)岩浆充分的分异作用。 找矿主要标志 (1)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出露; (2)氧化带上呈黄褐、棕、绿等多种色彩,鲜艳夺目的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含镍硅酸盐,含铜镍碳酸盐等次生、表生矿物; (3)高密度、高电阻率rI异常带; (4)Cu,Ni化探异常区中局部异常。 参考文献: [1]张正伟,彭建堂,沈能平,朱笑青,肖加飞,刘燊,戚华文,周灵洁等著.西昆仑碳酸盐岩层控一改造型铅铮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评价[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2]裴荣富主编.中国矿床模式[M].中国地质出版社,1995:77-80. [3]许典葵,黄智龙,邓红,李文博,李晓彪,周家喜,陈东.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矿床模型[J].矿物学报,2009-06,29(2):236-242. [4]赵一鸣,吴良士等著.中国主要金属矿床成矿规律[M].地质出版社,2004:103-122.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