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吲哒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研究
吲哒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研究摘 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164例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A组)和常规剂量(B组)各82例。A组服吲达帕胺1.25mg,B组服2.5mg,均1次/日,疗程为8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测血压、血电解质、血糖、血脂及血尿酸,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9.6%(P0.05)。两组的血钾、血钙、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相近,但小剂量治疗更经济、不良反应少、更安全。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 吲达帕胺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1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联盟(ISH)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标准,164例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确诊为1、2级高血压的住院病人,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脑、肾功能障碍及糖尿病。受试前停用所有降压药物2周以上。随机分为小剂量(A组)和常规剂量(B组)各82例。A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62~81岁,平均67.5±7.5岁;高血压病1级46例,2级36例;病程5.53±0.93年。B组:男42例,女34例;年龄64~82岁,平均66.8±8.2岁;高血压病1级42例,2级34例;病程5.42±0.95年。两组年龄、性别、疾病分级、病程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方法: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每天监测血压2~3次,治疗最后1周后监测血压3次,取其均值作为受试后血压,并观察不良反应。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
治疗方法:口服吲达帕胺治疗,A组1.25mg,B组2.5mg,均1次/日,疗程8周。治疗期间生活方式不变。
疗效评定:①显效:舒张压(DBP)降至正常范围,且下降幅度≥10mmHg或DBP未降至正常,但下降幅度≥20mmHg。②有效:DBP下降5~9mmHg,并降至正常范围或DBP虽未降至正常水平,但下降10~20mmHg或收缩压(SBP)下降幅度30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总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降压疗效:两组治疗前后SBP、DBP及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均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SBP、DBP、MAP,P0.05)。
治疗前、后血生化及血脂变化,见表2。
不良反应:A组出现头晕1例,上腹不适2例。B组出现头晕、头痛3例伴低血压1例,多尿、乏力3例伴低血钾2例,上腹不适伴恶心l例。
讨 论
吲达帕胺具有噻嗪类利尿和类似钙拮抗剂舒张血管的双重作用,在24小时平稳降压的同时可挽救更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并具有不影响血钾、血糖、尿酸及肌酐等代谢指标的优势。该药还具有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给药方便的优点,尤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合。
老年高血压患者属高危人群,与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密切相关。降压治疗对防治心、脑、肾并发症非常重要。由于老年人血浆肾素活性较低,血浆容量相对增高,因此利尿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比对年轻患者更有效。但一般噻嗪类利尿剂,特别是剂量较大时,对血脂、血糖、血尿酸及血电解质均有不利影响。文献[1,2]及本组资料显示:吲达帕胺对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电解质均无不良影响。本组资料还显示:小剂量吲达帕胺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与常规剂量相近(P0.05),而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较常规剂量组低而且轻微。相比常规剂量组而言,小剂量组用药量少、更经济,患者更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曾智桓,等.吲达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的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8):377.
2 孙昌明.吲达帕胺治疗南血压疗效观察.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3):131.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