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气管插管两种插管方法67例临床研究.docVIP

困难气管插管两种插管方法67例临床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困难气管插管两种插管方法67例临床研究

困难气管插管两种插管方法67例临床研究摘 要 目的:①探索方便、简单、可靠Cormack及LehaneⅢ、Ⅳ级困难气管插管的方法;②抑制气管插管所引起心血管反应,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方法:选择Cormack及LehaneⅢ,Ⅳ级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67例,年龄17~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TCI组,37例,丙泊酚、舒芬太尼血浆、效应室靶控诱导,铲“L”状气管导管插管;AA组,30例,丙泊酚、芬太尼人工诱导,鱼钩“C”状气管导管插管;观察:插管成功率对比,插管后心血管反应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①铲“L”状气管导管插管明显优于鱼钩“C”状气管导管插管方法,P<0.05;②TCI组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所引起心血管反应优于AA组,P<0.01。结论:铲状“L”气管导管插管方法方便、简单、可靠,适应范围广;丙泊酚、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诱导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所引起心血管反应,循环功能稳定。 关键词 TCI全身麻醉 困难插管 心血管反应; 资料与方法 选择Cormack及LehaneⅢ、Ⅳ级经口喉镜下气管内插管,两组均不能显露声门,经口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67例,年龄17~65(39.39±14.06)岁,体重62~88(73.82±6.55)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TCI组:37例;年龄17~60(39.78±14.3)岁,体重74.24±7.75kg;AA组:30例;年龄17~60(36.17±14.14)岁,体重;73.08±6.06kg。 ①麻醉方法:TCI组:DiprifusorTCI系统靶控(广西威利方舟科技有限公司,TCI-Ⅲ型)输注诱导,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由1.2ng/ml渐调至3.0ng/ml(恢复浓度调为0.2ng/ml),丙泊酚(AstraZenecaS.p.A,商品名:得普利麻,)血浆靶浓度由3.0μg/ml渐调至6.0μg/ml;意识消失后阿曲库铵1.0mg/kg,5分钟后,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0ng/ml,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丙泊酚3.0~4.0μg/ml、舒芬太尼1~2ng/ml靶控输注、阿曲库铵0.6mg/(kg1.14±0.52MAC;依循环参数及手术操作需要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0~6.0μg/ml,手术结束前45~60分钟停止吸入恩氟烷、靶浓度调至舒芬太尼0.4ng/ml、丙泊酚3μg/ml,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输注。AA组:诱导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0~2.5mg/kg(10~40秒)、阿曲库铵0.6mg/kg人工诱导插管,麻醉维持丙泊酚4~10mg/(kg2.5~3μg/kg小时、阿曲库铵0.6mg/kg小时分次静脉注入,吸入恩氟烷1.14±0.52MAC,依血压、心率变化调节恩氟烷吸入浓度。②气管插管方法:TCI组,采取铲“L”状,使用较硬导丝,将气管导管距前端5.0~7.0cm处折弯30°~45°,呈“L”,后端向右折弯15°~20°以利视野,且导丝易于拔出,进行探插。AA组,采用鱼钩“C”状,进行探插。 结果 ①TCI组37例采取铲“L”状插管,33例1次成功,4例失败,多次探查或减小内径(ID)1.0mm插管成功;无牙齿脱落。②AA组采用鱼钩“C”状插管30例,19例1次成功,多次探插(3例ID减小1.0mm)后成功6例,改为铲“L”状插管成功5例;牙齿脱落2例(统计无差别)。TCI组气管插管方法明显优于AA组插管方法,P<0.05。 ①HR:TCI组与AA组基础、插管前即时HR无差异,P>0.05;TCI组,丙泊酚、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及阿曲库铵诱导插管后1分钟、3分钟、10分钟,与AA组诱导插管后1分钟、3分钟、10分钟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②MAP:TCI组与AA组基础、插管前即时及插管后10分钟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后1分钟、3分钟时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 讨论 气管内插管是全身麻醉及抢救危重病人成功之关键。一般认为解决气道困难有四种插管技术[1]:①传统经鼻盲探技术;②逆行导引技术;③盲探插管技术;④纤维导光喉镜引导技术及光索导引管[2]。鱼钩“C”状插管为临床常用插管方法之一,气管导管为弧状,只需加用导丝增加弧度即呈鱼钩“C”状,视界清,但导管不易控制插入声门。Cormack及LehaneⅢ,Ⅳ级声门不能显现,仅能看到会厌游离缘或舌根,喉头高,铲“L”状插管过程中气管导管变形小,导管纵向长轴基本在同一直线方向上,导管两端不在同一平面内,适合喉头高、会厌、声门显露困难患者口、咽喉生理解剖特征,导管易于控制通过舌根、会厌而不变形插入声门,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不强调充分显露声门、不易损伤牙齿及软组织,与鱼钩状“C”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纤支镜插管明视、可靠,但存在绝对禁忌证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