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内医院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
国内医院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摘要:目的了解近年国内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和报告现状。方法通过CNKD数据文献检索,归纳、分析文献报道中各医疗机构或地区的中药ADR数据。结果中药ADR发生率在总ADR中占一定比例,注射给药、联合用药、特殊人群比例较大。结论中药的ADR不可忽视。应控制、减少中药制剂生产、保管、使用各个环节产生ADR的因素。
关键词:中草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8-0018-05
近年,人们长期大量使用西药后的不良作用逐渐凸显,加之化学药品新药开发费用高、周期长、投入大,新药开发的重点逐步转向传统药、民族药、中草药、植物药等天然药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占世界总人口的80%,未来10年内将在世界范围全面兴起中草药开发,为我国传统中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但中药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出台后,中药ADR的报告呈上升趋势。为了解国内中药ADR的现状和研究对策,增加对中药ADR的认识,现就中药ADR作一文献统计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文献检索数据库系统选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NKD期刊全文库。
1.2方法
以“中药”和“不良反应”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分析检索结果。近两三年ADR分析较多,亦有对2000年以前ADR的分析。本统计分析以2002~2006年的文献为主,选用各地区或单位报告的药品ADR(包括中药)数据分析文献。综述性、单个药品ADR的汇总或总结性文献不在本统计分析之列。
2结果
2.1不同医院、地区报告的中药ADR所占比例
对不同地区或医院ADR报告分析作一汇总,见表1。
2.2不同医院、地区报告中药ADR的品种和给药途径
检索的文献中,有的只统计和分析了中药ADR,列出了引起ADR的品种,未显示与总药品ADR的比例。由于大部分中药制剂为复方,即使单方制剂也是多组分,因此根据药品的处方组成,就单方和复方制剂及注射途径的ADR作一比较,见表2。
2.3引起中药ADR的用药配伍情况
临床治疗中往往同时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文献检索中有配伍用药引起中药ADR的数据,但不多,见表3。
此报告只笼统说明2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的ADR例数
2.4中药ADR的发生系统或部位
文献检索表明,绝大部分ADR的发生系统或部位主要是[2,3]:(1)皮肤及其附件反应(全身充血性红斑疹、荨麻疹、瘙痒、面部潮红、局部皮疹或弥漫性出血、注射部位红肿);(2)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悸、胸闷心慌、早搏);(3)神经系统反应(头痛、眩晕、睡眠不安、烦躁、嗜睡);(4)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肝损害、药物性肝炎、厌食、食欲不振、消瘦);(5)呼吸系统反应(干咳、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哮喘);(6)发热(发抖、寒战、高热);(7)过敏性休克、大汗、心悸、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意识丧失;(8)泌尿系统反应(肾损害);(9)血液系统反应( 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紫癜);(10)其它(唇麻木、手足麻木、双眼睑水肿)。现将检索中常见的ADR症状按例数汇总,见表4。
2.5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中药ADR的发生情况
ADR报告中要填写性别和年龄。在中药ADR的文献中,统计分析均包括年龄和性别,但结果不尽相同。将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中药ADR发生例数汇总,见表5。
3讨论
3.1中药ADR不容忽视
由表1可见,中药ADR在总的药品ADR事件中占相当的比例,临床使用时应予以高度重视。各医疗机构的报告比例差异较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医院的用药习惯和品种结构有关。文献均未对中西药的总体用药结构作比较,地区汇总报告分析中中药ADR的报告比例也有较大差异。
3.2中药制剂注射给药的ADR发生率较高
贾毅婕等[2]报告,中药口服制剂的ADR占44例(57.1%),这可能与该院使用中药口服制剂的品种多、量大,且多种药物配伍使用有关。但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及中、重度ADR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肌肉注射引起的皮肤损害较多。由表2可见,中药ADR中注射剂占绝大多数。由于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复杂,影响因素多,因而引起ADR的原因复杂。中药材本身的毒性成分、大分子物质,中药注射剂提纯残留杂质等均可能引起ADR,如动植物蛋白,多肽等大分子,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着色剂、赋形剂,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以及药物本身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所形成的杂质,均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引起过敏反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