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她究竟怎样活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纯如-她究竟怎样活过

张纯如:她究竟怎样活过2004年11月9日,星期二,早上。母亲张盈盈突然接到女婿电话,被告知她的女儿张纯如一夜未归。在她留下的纸条里,这样写着“你们不会希望,一个人,在她的余生,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之所以这么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我知道,我的所作所为,会把这种痛苦的一部分加于他人,尤其是那些最爱我的人。请原谅我,因为我无法原谅自己。” 到晚上,果不其然,消息得到确认,女儿死了,系开枪自杀。 她曾是智慧与勇气的化身 整个事件的荒诞处,在于这个在生命结尾处自称软弱的女子,曾凭借智慧与勇气蜚声世界。 1997年,她出版《南京大屠杀》一书,讲述了二战期间,在中国南京,平民被日本士兵屠杀的惨烈景象。这本书在1998年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那一年,她29岁,是第一个如此年轻就获此荣耀的华裔作家。 而且,她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为那些边缘群体发出声音。在她2003年出版的《美国华人》一书的序言中,她表示,她有职责去驳斥美国新闻报道里对中国人的成见,她要让别人看到真实的、三教九流的美籍华人的生活,看到那些修筑铁路的华工后代、大字不识的工厂工人、白人夫妇收养的小女孩,等等。 仔细观察,她所秉奉的态度的差别,并非是出自国家。她也替美国人说话,譬如那些二战期间,在菲律宾被日本俘虏的老兵。他们大都来自美国中西部,在被俘后,曾度过一段地狱般的时光。在他们找到张纯如,希望她来写他们的故事后,她觉得自己无法拒绝。 她对被侮辱的、被损害的、被遗忘的、有着特别的敏感。在村上春树言说的高墙和鸡蛋之间,她无疑是会选择“鸡蛋”,在这一点上,她有着很东方式的“侠肝义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此一个侠义女子最终选择自杀,让很多人大惑不解。因为《南京大屠杀》曾引发日本右翼势力的疯狂攻击,而在张纯如精神出现恍惚期间,也确实有一个至今不明的小线索,就是她曾经表示自己在演讲时,遭到外人威胁,她甚至一直自责,自己没有处理好这个事情,并因此颇有些魔怔。外界所以有她是被威胁而死或者是他杀的猜测,并普遍认为因为这次书写残忍的写作,可能给她带来继发性创伤。 在采访中,她的父亲和母亲很肯定地表示,尽管外界有种种揣测,但可以确定的是她确实是自杀,而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她在被诊治为抑郁症后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导致了她的很多幻觉和自杀倾向,而不是因为写作。一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却诱发了自杀倾向,这是张纯如身上的又一处荒诞。 母亲张盈盈表示,这种药物所导致的问题病人在张纯如死后,越发明显,相关审批部门也在逐渐增加药物的限用人群。 此外,自杀前张纯如的生活状态也是非常糟糕,各地马不停蹄的巡讲和签售,和严重的睡眠不足,透支了她的全部体力。 而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是,自杀之前的一段时间,她发现了自己千辛万苦,通过代孕母亲(因为她和丈夫免疫系统的冲突,所以无法自己生育)生下的两岁儿子得了自闭症。 “所以写一本书,是告诉她的儿子,自己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张盈盈说。 她怎样活过 是的,她更想表达的是女儿怎样活过,而不是她怎样死的。 作为美国一代移民,她和丈夫白手起家辛苦打拼。纯如3岁时,弟弟出生。后来,他们搬了家,纯如也上了幼儿园,但她似乎不太开心,不停吸吮手指,半夜也常醒,在母亲看来,她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不停去确认父母的爱,一点小事对她的影响比其他孩子要大。 父亲张绍进有着一张随时微笑、容易随遇而安的脸。在他的回忆里,有个关于纯如四岁多时的小片段。当时,他的一个同事和小纯如逗趣,随口问“纯如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这个很寻常的小片段,却让纯如哇哇大哭。父亲安慰了半天才知道,这个孩子理解成,她只能喜欢其中一个人,而她两个都想要。 可以说,从童年她就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和情感丰沛,而且她总是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前者使得她很早就表现出对阅读和文字的热爱,而对于关注的需求和她的美国梦一起,使得她要强,野心勃勃,对于声名的获得,充满兴致。她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想上名校,想特立独行,想让所有认为她默默无闻的同学刮目相看,想嫁给白人。 和很多有过成长烦恼的孩子一样,她有着不太开心的小学、中学和有些开心的大学。在中学,她默默无闻,和好友闹崩也导致她更加沉湎阅读,是同学眼中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神游客”。 大学期间,她好像获得自由。但在从数学和计算机专业转到新闻系后,始料未及地提前毕业,让她为工作发愁。即便如此,在美联社的工作已经十拿九稳的情况下,她还是很理想化地选择去《芝加哥论坛报》做一个实习生,因为前者只能写一些硬新闻,后者却有机会写深度报道。可当其他人都被雇佣,她却被放弃了。 她走得太急 可以看到,在她写作《南京大屠杀》之前,她和大部分写作者一样,有过不得志、失意、诸多不顺,也或许因此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