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外来人口-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山 东社 会 科 学 No.5
总第201期 SHANDONGSOCIALSCIENCES GeneralNo.201
·社会学、政治学研究 ·
城市外来人口“身份 -认同”研究的范式转换
———从“制度建构”范式到“文化场域实践”范式
张广利 张瑞华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 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
主流的“制度建构”研究范式在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问题上渐现偏颇与不足。实现城市外
来人口“身份-认同”的前提并不是“制度建构”研究范式所诉求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变
革,关键在于通过强化既有内群体身份或创生新的“共享内群体身份”,实现其自我及社会的
现实认同。相关研究应由“制度建构”范式向“文化实践场域”范式转换。
[关键词] 身份认同;制度建构;文化场域实践;范式转换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5-0064-06
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制度建构”的研究范式
因其诉求城市外来人口政策、制度及法规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强调政策、制度的变革,力促政府对城市相关社
会资源进行公平、公正的重新分配而被广泛采用,渐趋主流。然而,城市外来人员作为行动者的自主性与妥
协性,日常城市生活场域中的实践与互动,以及新的“身份-认同”的随机性、生成性问题也都因此在一定程
度上被忽略和遮蔽了。
一、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危机
“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作为一个社会学范畴,主要指行动者在现代社会“场域”中被塑造成的、以
“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由于“身份-认同”过程还与个体对其所归属的
社会群体的认知以及该群体在个体身上所引起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发生关联,所以,“身份-认同”过程既包
括个体对自我的个人认同,即对自己在时空中的一致性和相较于他人的差异性的感知,也包括个体对所归属
①所谓“身份-认同”的危机,
群体、所处的文化场域的社会认同,即对他人与自己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感知。
②
也就是指行动者在所归属群体、所处的文化场域中自我身份感的丧失,“自我价值感、自我意义感的丧失”。
当前,中国城市外来人口在新的城市生活、工作环境中就面临着这样的丧失自我身份感的“身份-认同”危
机,并且,由于城市间、城乡间的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以及持续扩大的人口迁移规模,城市外来人口的“身
份-认同”危机的程度正在日渐加深,尤其是在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情况尤为明显。城市外来人口的
“身份-认同”危机会造成外来人口与城市本地人间的疏离、隔阂,甚至产生报复性犯罪,严重影响社会稳
收稿日期:2012-02-18
作者简介:张广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瑞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
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社会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B501)的资助。
①Jean-ClaudeDeschampsandThierryDevoes,Regard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IdentityandPersonalIdentity,seeStephenWorchel,J.
FranciscoMorales,DarioPaezandJean-ClaudeDeschamps(eds).SocialIdentity.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8,p2-5.
[美]罗洛 ·梅:《人寻找自己》,冯川、陈刚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②
6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