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1-人民版必修2.docVIP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1-人民版必修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1-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流程】 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前两节课的内容。 投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联(苏俄)的经济建设之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初期曾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投影: 答:…… 左上角的漫画反映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右下角的漫画反映的是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投影: 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在这种情况下,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试图改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他们的改革能够成功吗?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25页的第一段,归纳改革的背景。 答:斯大林模式局限性日益明显,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 投影: 投影: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特色。他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 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 问:为什么设计者把赫鲁晓夫的墓碑设计为黑白两色的呢? 答:象征赫鲁晓夫的改革功过分明。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目“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正确与失误的地方。 答:正确:经济——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投影: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