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瘀热理论探讨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病机研究.docVIP

基于瘀热理论探讨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病机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瘀热理论探讨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病机研究.doc

基于瘀热理论探讨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病机研究   【中图分类号】R5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0-0-01   IDF统计结果[1]显示2013年全球2型糖尿病患病率8.3%,而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 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癌症之后的第三大疾病,是人类的一大隐形杀手。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增加多种癌症发生的风险,也逐渐引发医学界的关注。现代医学对其机制尚未明确。传统医学历来就有对“消渴病”的相关论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创立了消渴病“瘀热致消”学说[2]。本文试图从“瘀热”角度阐释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病机,为其研究及治疗提供思路。   1.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现状   2009年12月,美国糖尿病学会和美国癌症协会联合发布了一项公告,提出糖尿病和癌症之间存在着联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使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膀胱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但却会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下降。一项对46 575 例非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呼吸道肿瘤及子宫内膜癌, HbA1c大于6%较 HbA1c 小于 6%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3]。目前认为糖尿病增加肿瘤风险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 高血糖的影响;(2) 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3)免疫功能受损;(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的作用;(5) 微量元素的作用。但迄今为止,仍未完全明确具体的机制。   2.“瘀热致消”理论   瘀热属中医学的病机概念,是指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胶结合和,所形成的具有新特质的病理因素。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根据其60多年的临床总结,创立了消渴病“瘀热致消”学说[2]。周仲瑛教授认为,消渴虽以“热”为主,但究其本源,尚有“燥热”、“湿热”、“瘀热”之别[4]。消渴之初始,燥热在肺胃;湿热在脾胃;火热在肝肾。湿热、燥热和火热郁结日久, 煎熬津血,血液粘滞,运行不畅,瘀郁化热,久病入络,而致络热血瘀。“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消渴病中“瘀热”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瘀热贯穿在糖尿病全过程,周老提出“瘀热阻络”是糖尿病及其多种慢性并发症共同的病机特征。   3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研究   肿瘤属传统医学“?Y瘕”“积聚”的范畴。其发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内伤、外感等多种因素相关。正气亏虚、脏腑虚弱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凝、湿着、血瘀等蕴结脏腑,内生肿结。故肿瘤属于慢性病,符合久痛入络、久病入络的发病机制。正气亏虚与邪气壅聚是肿瘤发生的两大要素,且“瘀滞”是其形成及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上中医提倡应根据肿瘤患者不同时期的机体状态,辨证地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不同的治疗法则,达到“扶正抗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4 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病机探讨   4.1 正虚为本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传统理论认为消渴以肾虚为本,燥热为标,久病可致阴伤气耗,阴损及阳,重症可以出现阴虚阳浮,进而发生阴竭阳亡的危象。消渴本以肾虚为本,久病正虚更甚。《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壮人无积,虚人有之”,“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等。机体发病与否,体内正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正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抵御病邪的能力增强,则人体不易发病,反之就易遭受病邪的侵犯,用中医理论解读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其实是正与邪相争的过程,正气不足,则易感受他邪,体内的邪气也可因正气的不足而发展。因此,消渴患者的正虚体质为癌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4.2 瘀滞为标   糖尿病起病缓慢, 病程日久,符合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观点,且糖尿病病机复杂多变,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消渴以燥热为标,消渴之初始,燥热在肺胃;湿热在脾胃;火热在肝肾。湿热、燥热和火热郁结日久,煎熬津血,血液粘滞,运行不畅,瘀郁化热,久病入络,而致络热血瘀。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可引起各种微血管及大血管的并发症更是其佐证。古代文献中即有很多瘀滞与积病相关的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灵枢?百病始生》载:“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博,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上述观点均表明积病与瘀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