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编-元-吾丘衍.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古编 元 吾丘衍 ◎序 干、莫,利器也;补履者,莫能用。丽梁,大材也;窒鼠穴者,莫能举。故求此 道,必得于此道,则达于此道矣。既达矣,止斯可乎?曰:不可。夏后氏治水,水之道 也,汨使之流,道使之注。山泉之蒙,尾闾之虚,不相与违,斯所谓道。偶得此说,因写 为《学古编》序。大德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真白居士吾丘衍子行序 ○三十五举 一举曰: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 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笔为 聿,《苍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画为聿肃。秦谓不律,由切音法云。 二举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历代变更,遂见其异 耳。不知上古初有笔,不过竹上束毛,便于写画,故篆字肥瘦均一,转折无棱角也。后人 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为美茂。若笔无心,不可成体。今人以此笔作篆,难于为古 人尤多。若初学未能用时,略于灯上烧过,庶几便手。 三举曰: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则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又可 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始知有味矣。前贤篆之气 象,即此事未尝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终是不及。 四举曰: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 看。 五举曰:字有古今不同。若检《说文》,颇觉费力,当先熟于《复古编》,大概得 矣。 六举曰:篆书多有字中包一二画。如“日”字、“目”字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与两 头相黏,后皆如之,则为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自相异,为不守法度,不可如此。又 圆点、又圆圈,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引用。学者慎勿难写处, 妄意增入。 七举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鬲黯扁。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字也。 八举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 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 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五也,当知之。 九举曰:写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随人所便。切不可写词曲。 十举曰: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 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哉!脚不过三,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正脚为主,余略收短,如幡 脚可也。有下无脚字,如“[1234]”、“[1234]”、“[1234]”等字,却以上枝为出。如 草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 十一举曰:凡写碑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可用杂 体。 十二举曰: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时,无迹为上。但皆以小篆法写自然一法,此虽易 求,却甚难记。不熟其法,未免如“百家衣”,为识者笑。此为逸法正用,废此可也。 十三举曰:凡□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井中着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笔,方不 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音击)范子为度自好。若 “日”、“目”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井,口字及子字上口,却须略宽,使口 半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十四举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乎直,无有不可意矣。人 多不得师传,只如常把笔,所以字多欹斜,画亦不能直,且字势不活也。若初学时,当虚 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此说最要紧,学者审之,其益甚 矣。 十五举曰: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着纸,便字不活相。多有人不能用笔,用棕 榈条及纸个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 十七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 《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十八举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 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王球《啸 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颜鲁公官诰,尚书 省印,可考其说。 十九举曰: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 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 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 二十举曰;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