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芳香性概念的新发展
第 22卷 第 1期 大学 化学 2007年 2月
严兢 宋寅 彭德高 李珉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005级 北京 100871)
关于芳香性的定义一直是人们关注 论的焦点。具有非传统芳香性的化合物层出不
穷, 芳香性的概念也因此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具体介绍了同芳香性、莫比乌斯体系的芳香性、C60
以及三维结构中的芳香性、Y型芳香性等芳香性概念发展的前沿方向, 并尝试对芳香性概念的最
新发展作简要 论。
什么是芳香性? 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却令人难以回答。先回顾一下芳香性这个概念的由
来: 由于苯具有香味且最初是从苯甲酸脱羧制得, 而苯甲酸是从天然安息香胶得到的, 故出现
[ 1]
了芳香化合物这个名词 。随着人们对于芳香化合物认识的不断深入, 芳香性一词的使用范
围日益扩大, 从最初的苯系化合物扩充到非苯系化合物; 由中性分子扩充到离子; 由碳环化合
物扩充到含杂原子的环状有机物,乃至不含碳的无机环状化合物。而对于芳香性这个名词的
理解也逐步从化学性质转向物理性质, 从朴素直观走向本质深入。然而, 对于/ 什么是芳香
性0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圆满的回答。本文重点就芳香性的一些最新发展
进行简要介绍, 并对芳香性的定义作一些初步探 。
[ 2]
表 1列举了自休克尔规则提出以来比较重要的芳香性概念的发展方向 。
1
年代 提出者 概念 年代 提出者 概念
1938 EvansM G, WarhurstE 芳香过渡态 1979 ewarM R 芳香性
1945 CalvinM, W ilson KW 金属化合物的芳香性 1979 Schleyer P v R 双芳香性、平面内芳香性
1959 W instein S 同芳性 1982 Jemmis E , Schleyer P v R 4n + 2 间隙电子规则
1964 HeilbronnerE 莫比乌斯体系芳香性 1985 Shaik S S 苯中R 电子的键长交替效应
1965 Breslow R 反芳香性 1985 KrotoH W C 的发现
60
1970 Osawa E 超芳香性( C 体系) 1991 Iijmi a S 碳纳米管的发现
60
1972 BairdN C 三线态芳香性 1998 Schleyer P v R 类环轮烯( trannulenes)
1978 A ihara J 三维芳香性 2005 Schleyer P v R, Tsipis A C d轨道的芳香性
1
1. 1 (homoaromaticity)
[3]
1959年,W instein提出同芳性的概念 , 用于解释某些共轭体系被打断但仍具有芳香性的
33
化合物的性质。同芳性概念的引入首先可以从同共轭或匀共轭( homoconj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