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孢子油化学成分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灵芝孢子油化学成分研究.doc

  灵芝孢子油化学成分研究   灵芝隶属于真囷界(KingdomFungO、担子囷门(Basitdiomycota)、担子囷纲(Basitdiomycetes)、非囷權目(Aphyllophorales)、多孔囷科(Polyporaceae)、灵芝属(Ganoderma)#39;灵芝孢子粉为灵芝子实体成长过程中散发的孢子聚集而成[2]。灵芝孢子油是灵芝孢子粉通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得到的一种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在临床上应用于抑制肿瘤和改善肿瘤恶病质症状等方面[3]。本课题组对灵芝孢子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现报道如下。   1仪器与试剂   BrukerAVANCE-400型核磁共振仪[瑞士Bruker公司,溶剂为氘代氯仿(CDCI3)];MAT95XPThermo型质谱仪(美国Thermo公司);FT-IRNICOLET6700型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岛津LC-20A(uv/vis)制备液相色谱仪(曰本岛津公司);KromacilC18制备色谱柱(美国Kromacil公司,250mmX21.2mm,5|xm);VoyagerGC/MS气一质联用仪、顶NOSDproductivity化学工作站,配NIST98质谱库(美国惠普公司)。   灵芝孢子油为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批号??110220,为多孔菌科灵芝G.lucidum(Leysds.Fr.)Karst.破壁孢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柱层析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GF254高效薄层硅胶板(青岛海洋化工);SephadexLH-20(瑞士Fluka公司);液相用试剂为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灵芝孢子油(200g)上硅胶柱(1200g,200~300目),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体积比,下同,100:0~0:100)梯度洗脱。利用正相薄层层析,合并主斑点相同流份,得到流份A(90g)和流份B(43g)。流份A(60g)上硅胶柱(1200g,200~300目),用二氯甲烷一乙酸乙酯(100:0~0:100)梯度洗脱。利用正相薄层层析,合并主斑点相同流份得多个流份。用制备液相分离收集各洗脱部分,二氯甲烷一乙酸乙酯(100:   洗脱部分(3.9185g),得到化合物1(200mg);二氯甲烷一乙酸乙酯(50:1)洗脱部分(2.9012g),得到化合物2(180mg);二氯甲烷一乙酸乙酯(3:1)洗脱部分(2.7962g),得到化合物3(100mg);二氯甲烷一乙酸乙酯(0:100)洗脱部分(3.6335g),得到化合物4(20mg)和化合物5(35mg)。流份B经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石油醚一氯仿一甲醇等度洗脱(5:5:0)],得到化合物6(11mg)。   2.2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蜡状固体,易溶于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不溶于甲醇、水。电化学质谱(EI-MS):质荷比(m/z)886[M]+,结合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0HNMR)与核磁共振碳谱(13MR)核磁数据与甲酯化后的气相质谱图数据,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H106O6,其不饱和度为5,结构中含有3个羰基季碳,5个次甲基(4个双键烯碳,1个连氧叔碳),46个亚甲基(其中2个为连氧的仲碳),3个甲基,数据提示为长链脂肪酸甘油酯类结构。由甘油醇结构部分的MR信号S4.29(2H,dd,J=11.8,4.3Hz,1a-H,3a-H),4.14(2H,dd,J=11.9,5.9Hz,1b-H,3b-H)和5.26(1H,m,2-H)判断,其3个羟基皆被酯化。该推断进一步被13C腿R谱的羰基信号S173.16(2xC)和172.76(1xC)所证实。1HNMR和13MR谱进一步表明3个酯化片段为长链脂肪酸酯。在EI-MS中,该化合物裂解片段有m/z267(A)、m/z265(B),片段A为十八碳烷酰基,片段B为十八碳烯酰基;13MR中27.2(邻近双键的碳)的信号可知片段B中双键为士构型,如为trans构型,则相应碳信号出现在32-34[4]。双键的位置通过如下碎片离子推测为位于9〃(10〃)和9苁(10苁)位:m/z113[C8H?]+,m/z139[CmH19]+。化合物1经过NaOH/MeOH水解,BF3(1mol/L)甲酯化,通过气相质谱仪(GC-MS)检测,得到2个水解产物,分别为十八碳烷酰甲酯和9Z-十八碳烯酰甲酯,且峰面积比值约为1:2。2种长链脂肪酸与甘油醇成酯顺序由EI-MS谱的裂解片段峰确定:m/z603为裂解A片段后的片段峰,表明A片段与甘油醇的1-OH成酯。B片段分别与甘油醇的2-OH和3-OH成酯。EI-MS:886[M+],773,747,605,603,492,466,355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