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商隐诗歌中意象模式.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模式(zt)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以“丽朦胧,沉郁缠绵”的诗风在晚唐诗坛大放异彩。近年来,李商隐诗歌的研究也是古典文学界的热点。本文将从《圣女祠》一诗的解读入手,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模式做一点抛砖引玉的探讨。 一 《圣女祠》的解辩与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模式 李商隐诗歌的解读,研究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对约二十余首《无题》诗及《中元作》、《圣女祠》等一部分有题诗。就《圣女祠》(松簧台殿)一诗而言,研究界的分歧也颇大。刘学楷、余恕诚二先生以颇似《宝莲灯》中刘彦昌题诗于圣母庙,而认为属“人神恋爱非非之想”,同时也承认“圣女祠可能是道观的异称,圣女神上可能有女冠的影子。”(《李商隐诗选》第300页)钟来茵先生肯定了冯浩的“必非途次经过之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圣女祠》是一首破晓歌,是描写“被雅化的、被诗化”的“少男少女的幽欢生活。”(《李商隐爱情诗解》第66页)北大的陈贻欣教授却认为“此诗当作于别后过灵都观时”(《唐诗论丛》第295页)。我比较倾向于把此诗当作睹物怀人的爱情诗来解读。 “松簧台殿蕙香帷,龙护瑶窗凤掩扉”,首联是对圣女祠作整体上的描述。诗人联想到曾与恋人约会的道观而刻意渲染圣女祠的幽雅堂皇:青松翠竹掩映的台殿,虚饰的帷帐绣满了蕙草兰花,华美的窗扉上镂刻着潜龙舞凤。这些香艳富丽的物象传达的是一种极为欣赏而惋叹的怀旧意象。颔联转到了对圣女神像的描绘上来。“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常着五铢衣”,美丽的圣女神披着轻纱雾彀一般的衣裳,看上去好象置身于朦胧恍惚的三里云雾之中。而神像是不畏寒冷的,常年就穿着这透明无质、宛若无物的五铢仙衣。此联包含着诗人对恋人的无限怀恋之情。从而将一个无欲无感的圣女神像刻画得洁丽清雅,意态迷离。也正因为如此,腹联“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才会流露出几分凄婉几分感伤。人间有我这样的才俊之士,而天上到哪里去找能与你相匹配的彦杰达人呢?对恋人孤寂处境的想象更见深情,与全诗的意境也极为合拍。尾联“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系诗人想望之辞,也有“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感慨。试问圣女头上那钗头白燕,圣女神每次何时从天上返回呢?全诗的典故(如“三里雾”、“五铢衣”、“崔罗什”、“刘武威”)叠加使用,意象的表达也呈片断状性。对读者来说,是很难直接领会其中真义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诗歌意象的多样性,也使得全诗更显得飘渺迷离,耐人寻味。(读者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也就具有了某种比较自由的解释权。) 但钟来茵先生仅根据道家隐比,以龙凤乃男女欢会的指代之词,认定:《圣女祠》为破晓歌,而“龙护瑶窗凤掩扉”应作“两相默契,关好瑶窗掩好门”解。这样显然过于坐实,是很难叫人信服的。刘、余二先生的题壁诗之说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诗中用典共有五处,“三里雾”、“五铢衣”、“钗白燕”都与仙女有关,姑且不论。而“刘武威”“崔罗什”均为风流之士,且以“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之句来形容圣女神,即使是道门中有人神相恋的传说,也未免有调笑慢神之嫌。 所以我认为,把此诗当作感物寄情的爱情诗则比较容易理解。诗人偶过圣女祠,见圣女神像而想起久别不见的情人,想起自己遇合如梦的爱情遭际,因而提笔书怀。诗中表达的是一种经过回忆之后再度体验的情感。(而不是如钟先生所说的是一种实指其事的情感。)它通过圣女神这一主体物象表现出来,是一种完全触摸得到的委曲备至、令人回肠荡气的舒泻。情感的舒泻对正处于孤寂中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黯然消魂的心灵享受。所以诗末才有“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之句。 《圣女祠》一诗的意象表达是完全不同于盛唐的“亢奋昂翔”,也不同于中唐的生冷奇僻,甚至与晚唐其他诗人相比,也有很明显的不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包括道教的典故、术语、隐语)和或冷艳或沉郁的物象,如“香帷”、“瑶窗”、“三里雾”、“五铢衣”、“钗头白燕”、“株馆”等来表达意象。同时这些意象的存在也是互不相联的,片断式的,依靠诗人内在的链接起来。这种意象表达方式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相当普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模式。比如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以“东风无力”和“百花凋残”来表现诗人相见难,离别亦难的无可奈何。颔联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倾诉自己相思之深。腹联从对方的角度来写离别思念之苦。尾联以两个典故表达其想念之殷切。统观全诗,仍然是以“东风”、“百花”、“晓镜”、“云鬓”、“蓬山”、“青鸟”等一系列的绮丽的物象来表达意象的。而且,意象之间在逻辑上几乎也互不相连,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住诗人内在的相思痛苦和想望之情的基础上,才可能把它们串联起来。 二 典故、隐语:玉阳学道对李商隐诗歌意象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