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保健第一讲感冒打印
第一讲 中药的起源及发展 学习目的 本课程通过介绍中药的起源及发展、中药的使用方 法、中药的保健常识、中药的毒性、中药抗衰老、抗疲 劳、以及对某些常见的慢性病进行简便防治,美容养颜、 降脂减肥以及中药与茶、汤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学习 中药保健常识,开拓认知视野,掌握各种健康要素的平 衡。在普及和继承我国悠久的中药文化的同时,帮助大家 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健康的心态, 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生活习惯。 药物 就医--药物: 患病 医院 检查 确诊 适当的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手段) 中药 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即:用中药理论指导下,经过采集、炮制、制剂,并说明其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其认识与应用必须强调的是以中药理论为基础,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中药的来源 ——主要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物。其中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中药学 中药学的概念: ——指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集、性能、 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由于其来源以植 物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 把药学称之为“本草”。故“本草学”又称为“中药学”。 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 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 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数千年的悠 久历史。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 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中药的产生与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它的 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甲壳、骨骼、 血液、脂肪、内脏)——矿物——发酵(酒)“百药之 长”。 从历史阶段概述之: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 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 -现代。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 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 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 过程。 西周: 1.已有专业“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 2.《诗经》涉及植物和动物药共有300多种; 3.《山海经》载有100 余种; 4.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后220) 西汉: 《神农本草经》(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 著,它总结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 十分深远的影响。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 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 中、下三品。每药 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等。如黄 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 陈退黄……?。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 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 成就,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炮炙论》——它是中国第一部炮 制专著。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通过适宜的炮 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副作用。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李绩、苏敬《新修本草》(唐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官修本草,最早一部药典学著作。全书卷帙浩博,收载药 物共844种,书中还增加药物图谱,并附文字说明。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陈藏器《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陈氏同时将 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能、补、泻、轻、重、滑、 涩、燥、湿十种,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张鼎《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 经验。 李珣《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药。扩 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宋代(公元960--1279年) 1061年刊行《本草图经》(图经本草)--附900多幅 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国家药局——是北宋的一大创举。它的产生促进了药 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殿、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 高,并制定了制剂的规范(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其后 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出 卖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