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创伤
常见灾害性自然现象 地震、泥石流、沙尘暴、火山爆发 、 瘟疫、海啸、龙卷风、暴雨、暴雪、 森林火灾、飓风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 灾害种类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 分布地域广 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 滑坡、泥石流、山体崩 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3 发生频率高 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 。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4 造成损失重 1990—2008年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地震灾害特点 1 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 2破坏性大,成灾广泛 3社会影响深远,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4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防御难度比较大 地震灾害特点 5地震还产生次生灾害 ,一般情况下次生或间接灾害是直接经济损害的两倍 6主震之后的余震持续时间比较长 7地震灾害具有某种周期性 8地震灾害的损害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的意识密切相关 建国以来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 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达50次之多,让人难以忘记的有: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6.8级,死亡人数:?8064人 通海地震1970年1月5日,7.7级,死亡人数:?15621人 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7.3级, 死亡人数:?1328人 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7.8级,死亡人数:?24.2万人 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8.0级,死亡人数69142人 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7.1级,死亡人数2220人 地震灾后现场急救 伤员有三个死亡高峰期 第一高峰:伤后数分钟内(脑干、高位颈髓的损伤,心脏和大血管的破裂) 第二高峰:伤后6~8小时。脑疝、张力性气胸、实质脏器破裂、大出血等。 第三高峰:数天都数周。器官功能衰竭和重症感染等。 地震灾后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基本任务 早期正确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力争减少伤者进入第二、第三个死亡高峰的几率。 地震灾后现场急救 三先三后原则 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对大出血、神智不清、呼吸异常或呼吸停止、脉搏微弱或心跳停止的危重伤病员,要先救命后治伤。 对多处受伤的病员要先维持呼吸道通畅,在止血的同时纠正休克,然后处理骨折,最后处理伤口。 现场急救检查顺序 1 神志 如果伤员对问话、拍打、推动等刺激无反应,可能已意识不清或丧失,病情危重。 2 呼吸 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垂危时呼吸变快、变浅、不规则。濒死前呼吸变慢、不规则,甚至呼吸停止。 现场急救检查顺序 3 心跳 将耳朵贴近伤员的左胸壁可听到心跳,用手指可以触摸到心跳。当严重创伤、大出血时,心跳无法听清甚至停止。此时应该立即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 现场急救检查顺序 4 瞳孔 正常时两眼瞳孔等大等圆,遇光则迅速缩小。有颅脑损伤或病情危重的伤员,两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无反应或反应迟钝。呼吸、心跳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固定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可以作为紧急时判断死亡的依据。 现场急救检查顺序 需要注意 喊叫和呻吟声大的伤员不一定表示病情危重,而不呻吟或小声呻吟的伤员病情却可能很严重,一定要首先检查。 现场初步急救措施 1对呼吸、心跳停止者 立即原地进行心肺复苏。 2对呼吸困难、窒息和心跳停止的伤病员 立即将头置于后仰位,托起下颌、使呼吸道通畅,同时施行心肺复苏。 现场初步急救措施 3对四肢大出血者 利用附近干净的手帕、布单、衣物等对出血的伤口进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用止血带时,尽量不要在上臂中段和腋窝下使用窄的止血带,以免损伤神经。严禁用电线、铁丝、细绳等作止血带使用。对使用止血带的伤员,每隔40~6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0~15分钟,并做好记录,防止肢体结扎时间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现场初步急救措施 4对怀疑发生脊椎损伤者 要多人平托伤者,将其平移到硬担架或木板上搬运,以免受伤椎体移位,再次损伤脊髓。 5不随意移动骨折部位 这样可防止骨折端刺伤神经、血管。可在现场就近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