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_蜀道难_艺术表现特点_王绍立.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白_蜀道难_艺术表现特点_王绍立

李白_蜀道难_艺术表现特点_王绍立 作家杂志 W riter M agazine 2012 N o.12 李白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中国诗歌史有着不 朽的贡献。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 常借助雄伟瑰丽的意境进行描绘,折射出一种时代背景与 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李白有着爱憎分明的情感、狂放不羁的个性,丰富的想象 力,他的诗风不拘一格,通过惊世骇俗的笔墨,抒发内心无 法排遣的忧虑与愤懑,表达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犹 豫、矛盾与抑郁不得志,同时对当时封建的政治统治进行猛 烈的抨击。作为李白的代表力作,《蜀道难》极尽夸张的表现 手法,语言风格雄健奔放,通过对秦、陇、蜀地区壮美、奇险 风光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恢宏浩大、惊险神奇的画 面,对蜀道环境的险恶与艰难极尽渲染,因此,成为诗人描 绘大自然的一部经典诗歌力作。同时,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都 流露出诗人即昂扬进取、又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将希望与失 望交织、苦闷与彷徨交错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那种悲思与豪情、那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通过 诗歌的韵律与跌宕起伏,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因此,奏 响了一曲豪迈奇情的人生悲歌。 一《蜀道难》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的李白因为在地方怀才不遇,于是 第一次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他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可凌 驾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广纳贤才、广开才路,必然会有自己 施展的空间。他满腔热忱的在长安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竟 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张说父子嫉贤妒能,有意将李白幽禁在 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李白苦闷至极,多次奔走于王侯将相 之门,却无人收留他。后来几乎误入歧途,幸得友人陆调搭 救。李白落魄潦倒之时,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孙们尽管碌碌无 为,却扶摇直上,仕途得意。李白以身许国、怀才抱玉,却投 报无门,最后败兴而归。《蜀道难》创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 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 二《蜀道难》架构分析 《蜀道难》全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开篇先对蜀道开辟 之难进行描绘,通过借用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使诗的意境更 加神秘莫测、充满了玄妙与神奇的色彩。接着又对蜀道行走 之难进行了渲染。从路的艰险重重、山的高峻险恶、气氛的悲 凉愁苦等若干方面进行描绘,这样让诗读起来更加扣人心 弦、惊心动魄。最后,对蜀道环境的险要与形势的险恶进行勾 画,将诗的主旨意义进一步深化。诗人汹涌澎拜的激情渗透 在诗歌的每一个韵律中,通过对蜀道入木三分的描绘与刻 画,使诗人的感情收束、延伸与爆发,这样既铺垫了诗歌的基 调,又能够反复吟唱诗的主旋律。从秦入蜀、由古论今、将政 治形势蕴含于自然景观之中,使诗歌通篇的脉络结构更加清 晰明朗、让读者一目了然。“蚕丛及鱼尧,开国何茫然”,借助 于一个悠远古老的传说,渲染了蜀道开辟之久远。通过一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来形象地勾画出 蜀道开辟的艰难程度。接着诗人又通过描绘一个又一个栩栩 如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蜀道的险峻无比,即写古又写 今。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悲叹。诗的第 三部分,则是浓墨重彩,借助对险恶地势与环境的描写,来暗 指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与严峻的社会形势。诗人描写太白峰 的高耸入云,用一句“西当太白有鸟道”,来烘托栈道的恰似 天梯,鸟道的奇险无比、高峰的无法逾越,急流的湍急回旋、 青泥岭的九曲盘旋,最后一直到锦城之乐、剑阁的峥嵘,诗的 脉络与自秦入蜀的轨迹相吻合,对蜀道的艰难进行了淋漓尽 致地描绘。以上的艺术评析可以用“景奇意悲”精准概括出 来,而这种艺术特色与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和当时文化、社会 与政治深层次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三《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1 大胆的夸张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的表现手法是最常使用的, 是许多普通语言所无法描绘的意境,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 来表现,实现一种“精细不能追其极”的表现意境。夸张往往 会给予读者心理与生理的极大刺激,既能使事物的本来面 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力量与动人的艺 术效果。在《蜀道难》这首诗歌中,李白将这种夸张手法运用 得炉火纯青,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蜀道山川的险 峻巍峨刻画地入木三分,同时通过“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 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等诗句,将山的险峻、流水的 湍急、崖的陡峭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句“使人听此凋朱 颜”烘托出人的那种惊恐莫名的形状,对蜀地历史的描绘用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和秦塞通人烟”,这种夸张手法的运 用,将山与水、情与事一一进行描绘与渲染,使山的本质特 征更加丰满、更加形象,所产生的震撼效果更加强烈,带给 人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现实生活中,应该不存在这种“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景 象的,但艺术作品中却可以采用,这是艺术家们的权利,既 不歪曲事物的形象特征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