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的基本操作
针灸技术的基本操作 针灸理疗科 周平 内容 针刺疗法 艾灸疗法 针刺疗法 毫针的选择与保养 :针尖必须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针身必须光滑挺直、弹性适中、韧性良好。放置毫针时应防止针尖受损。 针刺体位的选择 常用的进针方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夹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舒张进针法 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 管针进针法 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刺角度:直刺(90°)、斜刺(45°)、平刺(15°)。 针刺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而定。 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 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 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 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 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针刺得气或针刺感应 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当针刺入到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患者即有酸、麻、胀、重等感应,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和传导现象。医者针下有沉重紧涩、如鱼吞钩之浮沉的感觉。如未得气,则针下虚滑,患者也没什么感觉。针刺得气与否,是疗效的关键。故当准确取穴,同时运用留针侯气、循弹催气、补益经气等方法使其得气。 针刺补泻手法及操作 捻转补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徐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法:当病人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为泻法。 开阖补泻法:出针时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平补平泻法: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针刺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晕针 现象: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萎倦、脉象沉细,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劳、过饥、大汗、大泻后;或体位不适、医者手法过重。 处理:立即停针,并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温;轻者静卧片刻,饮温水可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并温灸百会、气海、关元,必要时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预防:初次受针者,当尽量消除其紧张情绪;尽量取卧位及选择舒适持久体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过饥、过劳患者暂不宜针刺;医者边治疗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应及早处理。 滞针 现象:在穴位内行针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 原因:行针用力过猛、角度过大,或一个方向连续捻转致肌纤维缠针身;或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致肌肉痉挛引起滞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读书笔记.docx VIP
- 上海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简表.pdf VIP
- 广西盐业公司的招聘试卷.pdf VIP
- 2025《民营经济促进法》解读课件PPT.pptx
- Haier海尔空调KFRd-120LW 7YAF81 KFRd-120LW 5YAF82 KFR-12ity 5YAF82用户手册.pdf
- 雪铁龙维修 手册 图DS_5LS_Owner_Book_ZH.pdf VIP
- 烟风煤支吊架设计手册-新版.pdf VIP
- 长期卧床鼻饲患者的护理ppt.pptx VIP
- 教学能力大赛教案--智慧工厂的安全策略之VLAN的划分.docx VIP
- GB 6246-2011 消防水带标准规范‘’.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