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历史一轮必修二第五单元
1.(2013年江苏高考6题)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C【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2.(2013年四川高考7题)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答案】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3.(2013年浙江高考18题)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4.(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8题)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 【考查点】近现代的服饰变化 1.(2012·浙江)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高考与命题 感悟高考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62”年,“外国杂货”主要是生活用品。社会经济结构体现的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上海新报》是什么国籍的人创办的,所以B项也可排除;材料不涉及衣、住与行,所以排除D项。题干材料集中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项正确。 答案 C 2.(2012·四川)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释读材料、正确审题并能甄别历史表述。通过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的消费数据,再根据题干“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的限定,C项符合表格中的信息,也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为C项。仅凭吴虞一人的消费情况难以说明北京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及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A、B、D三项均属于超越了现有材料而得出的结论,与傅斯年的观点相违背。 答案 C 3.(2011·浙江)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的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答案 A 4.(2011·广东)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日记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1913年)社会情况,从“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以看出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所变化但不彻底,由此排除C、D项;“竞袭洋夷之皮毛”说明作者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由此排除B项;日记把辛亥称为“变乱”说明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故选择A项。 答案 A 5.(2011·江苏)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12.28构造做法(段海军发).docx
- 2015Units 1—2[八下](39页).ppt
- 2015_2016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八单元第四课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第1课时负责任的意义同步课件粤教版.ppt
- 2015《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课件6.ppt
- 2015《弟子规》演出课件.9ppt.ppt
- 2015《三维设计》高考地理总复习重点速通精品课件:9.4——读图析图能力--“3S”图像的判读.ppt
- 2015七年级英语下unit12复习课件.ppt
- 2015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 “三农”问题.ppt
- 2015中考备考研讨-李月成发4.3.ppt
- 2015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题.doc
- 201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ppt
- 2015小学四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doc
- 2015届 文言特殊句式.ppt
- 2015届《金版学案》(广东版)高中物理总复习课件(重难点突破+题型探究):第九章 磁场 第3课.ppt
- 2015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复习课件.ppt
- 2015原子晶体.ppt
- 2015届《金版学案》(广东版)高中物理总复习课件(重难点突破+题型探究):第九章 磁场 第4课.ppt
- 2015届人教版中考英语基础过关课件:七上 [Starter Unit 1—Unit 4](35页).ppt
- 2015届合肥三中高考讲座0526.doc
- 2015届培尖物理训练题(十).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