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皮下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71例体会.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皮下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71例体会

皮下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71例体会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皮下浅刺 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笔者借用浮针的皮下浅刺方法来治疗本病,取得比较满意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至2008年145例周围性面瘫的病例,按就诊日期的单双周随机分成治疗组71例与对照组74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59例;年龄18~73岁,平均34岁;发病3天以内63例,4天28例,5天21例,6天15例,1周以上的18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1]中急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制定,所有的面神经功能,评价为4级以内,均为单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浮针皮下浅刺的进针方法,选用4个进针部位:①太阳穴部位:向外下、内下、内上分别刺向耳前、颧弓、眉尾。②下颌骨部位:外上、内上、内下,分别刺向耳垂前、颧弓、口角。③颧弓中部下缘:斜向内下、内上、外下,分别刺向口角、眼内角及耳前。④眉毛中部直上2cm处,斜向内下、直下、外下,分别刺向眉头、眉中及眉尾。每次进针选取每个进针部位中的1~2个进针方向。进针方法:进针点部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32号1.5#华陀牌针灸针,押手绷紧进针处皮肤,刺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挟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线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不要求有针下酸、痛、胀等感觉,同时选取远部的风池(双)。对侧合谷、太冲(双)。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采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2]面瘫的治疗方法治疗,取主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配取迎香、水沟、阳白、攒竹、四白等。选取适当的穴位分组轮换治疗,采用平刺透穴或斜刺。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好转: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3.2 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2~4疗程后,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发现,两组痊愈病例中,2个疗程内治疗组痊愈40例,占56.33%;对照组痊愈16例,占21.6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 体会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面瘫范畴,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治疗上以疏经通络,祛风散寒为主。皮下浅刺是指作用于皮下组织,特别是皮下疏松组织,不同于传统针灸的平刺和斜刺,后者多采用深达肌层的直刺,涉及了多层组织结构,也不同于皮内针、皮肤针,没有深入到浅筋膜[3]。“肺合皮毛”,说明皮毛与肺有着紧密的关系,肺气通过宣发功能,把卫气和津液输布到体表,以起到滋养温煦皮毛和调节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呼吸和防御外邪的作用。皮下浅刺法,从皮肤入手,往往能够促使经脉气血运行,祛散风寒之邪,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 周围性面瘫,早期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是治愈的关键,皮下浅刺操作简单,同时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效方法。 5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3-264. [2]邱茂良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8. [3]张亚平.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 收稿日期 2009-11-18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