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穴位埋线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
穴位埋线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近年来,笔者以穴位埋线为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43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6~65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7年。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本病。43例患者中有29例经消化内科规范治疗效果不佳,14例中断治疗或自购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取穴:中脘透上脘、胃俞(左)透脾俞(左)、肝俞(右)透胆俞(右)、足三里(双)。?
用具:9号腰穿针及000号铬制医用羊肠线、创可贴。?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将000号铬制医用羊肠线剪至4cm长备用。所取穴位常规消毒,用0.5%利多卡因做皮内麻醉,镊取剪成4cm长的000号羊肠线放置在腰穿针管内的前段,后接针芯,刺入穴位皮肤,将针送入所需深度,提插转动针体,使之得气,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在穴位的皮下肌肉层。出针后用消毒棉签压迫针孔止血,然后以创可贴贴敷。?
做埋线治疗的患者均不再使用药物治疗。1个月埋线1次,3次为1疗程。1疗程后随访3个月,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①痊愈: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胃镜检查未见异常;②显效:症状明显减轻,随访3个月无加重,胃镜检查未见胆汁反流,但胃黏膜仍有充血;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仍有胆汁反流或胃黏膜充血糜烂。?
结 果?
43例病人中痊愈29例(67.4%);显效9例(20.9%);无效5例(?11.6%)。总有效率88.3%。?
典型病例:男,23岁,农民,2005年10月21日初诊。自诉胃部疼痛饱胀不适,嗳气、反酸、烧心、恶心8个月余。8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胃部疼痛,伴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经中西医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刻下见患者精神委顿,形体消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遂依上法行穴位埋线治疗,埋线治疗1次后症状大减,治疗3次后诸症全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讨 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祖国医学中属胃脘痛、呕吐、嘈杂、反胃等范畴。病位在胆、胃,涉及肝、脾。肝胆、脾胃互为表里,胆(木)克胃(土),肝(木)克脾(土),治当调理肝、胆、脾、胃。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为肝胆脾胃的背俞穴,是肝胆脾胃脏腑经气在背部所聚之处,主治脏腑疾病。中脘为腑之会穴,乃六腑之气聚会之处;又是胃之募穴,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消胀导滞健脾之功;中脘与胃俞相配属俞募配穴。足三里是胃经下合穴,“合治内府”,主治胃之腑病,是治疗胃及与胃有关的腑脏器官病变的常用穴,具有补中益气,行气通络,止痛健脾胃之效,对改善胃肠功能,消除胃肠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症状有卓越功效,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中脘以升清为主,足三里以降浊为要,二者相互促进,健脾胃,促运化,调理脏腑气机。诸穴合用,共奏调理脾胃,疏肝利胆之功。?
透穴法一针贯两穴,可使相表里的两个脏腑经气贯通,气机调畅而诸症缓解。羊肠线在体内缓慢被分解吸收,对穴位形成一个持续的柔和的刺激,如同长期持续的针刺,使穴位不断发挥其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患者的相关穴位往往有压痛或条索、结节等,且随着病情不同,穴位压痛及条索结节各异,左侧胃俞、脾俞较右侧胃俞、脾俞压痛明显,右侧肝俞、胆俞压痛较左侧肝俞、胆俞为甚;治疗中,笔者常常在压痛最明显处取穴,这样效果最好。穴位埋线刺激量大,在治疗中以少取穴为宜,临床经验表明,背俞穴取单侧穴位与取双侧穴位疗效差别不大,但刺激量相对小得多,患者的耐受性比较好,故背俞穴取左胃俞透左脾俞,右肝俞透右胆俞。?
羊肠线应埋植在肌肉层,具体深浅应视患者肥瘦及穴位局部肌肉的厚薄而定,“黄帝金针法最奇,大小肥瘦在临时”。埋植不应过浅,过浅则肠线不易吸收,且疗效差;亦不可过深,特别是背部的穴位,过深易刺伤胸膜及内脏,造成医疗事故。?
嘱患者畅情志,节饮食,勿食生冷、辛辣刺激性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埋线后嘱患者3日内勿洗澡,以免针孔感染。下肢针感强者应多静少动。?
该疗法具有验、便、廉的优点,尤其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