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寨文化及网民媒介素养
山寨文化及网民媒介素养
New Medi。新媒体.
山寨文化和网民媒介素养
口李春,钟雪艳
〔中日分类4J76206C困瀚识%7aCj防阿71009-5322(2010)01-oo77-2
【内容提要】“山寨丈化”形态是进入自嫌体时代以来受众主体意识觉醒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显零了网民媒介素养的多
方面问题。克服山寨丈化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立法规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精英更多介入等方面来进行。
【关挂词】山寨文化;网络;媒介素养;媒介精英
盘点2008年网络流行语,“山寨文化”当有一席之地。
一时间,山寨电脑、山寨大学、山寨电影、山寨电视剧、山寨
艺人、山寨春晚……令人目不暇接。然而,认真审视“山寨文
化”热的兴起、流行,会发现和网民媒介素养密切相关。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
一书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
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
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牡口今以网络为
代表的新媒体方兴未艾,网民只有正确了解和使用网络,即
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在信息社会更好地“生活’。
一、感知山寨文化:另类的文化形态
以文化形态的视角审视山寨文化,不难看出它的如下
特点:
其一,山寨文化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催化下的产
物,网络信息更新快的特征,赋予了它一种‘’时常更新,的文
化形态特性。毫无疑问,网络媒介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交
流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传播是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
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扩展。网络媒介有四个特征:一是表达
性,它能承载思想和情感;二是记录的长久性,也即对时间
的超越;三是快速性,即对空间的超越;四是扩散性,可以达
到所有阶层的人。。
由于网络媒介传播中具有互动性和跨地域性功能,每
一个传播活动的参和者,都具有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
身份。网民在聊天、论坛、浏览网页、接受他人信息的同时,
可以通过留言、跟帖、发帖、开博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
提供新的信息。这样,人人都可以是传播的主体,传播权对
所有人都开放的。这种传播的无壁垒性使得原先惫义上的
草根文化进一步延伸,也利于山寨文化的生成。
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历次文化的变迁都是异
质文化试图对原有文化的“层层剥离”,直至触动文化价值
观。山寨文化也是对中国原有文化的一种冲击,起码在原有
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乃至于其功用层面的外壳都不同
程度受到了改变,加之山寨文化的源动力—网络等新媒
体本身就有信息时常更新的特征,因此难免使山寨文化带
有一种不断变更的“衍变”特性。
其二,山寨文化是文化产业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下的滋
生物,被深深烙上了“可消费’的印痕。追溯文化产业的产生
不难发现,在发韧之初它便带有大量复制的特点,且是和文
化消费主义相统一的,以推销和展示为目的的山寨文化应
运而生就不足为怪。
其三,山寨文化是自媒体时代受众豁求膨胀的表象,其
文化表现形式和表现途径随意性较强。网络为各个阶层的
人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网民追求自我和情感宣泄成
了主导山寨文化盛行的主因,普通网民低成本地完成自己
的恶搞作品或山寨作品并将其上传,加之网络白加壶拟性、匿
名性和海t的信息资源带来的便捷和安全,使得网民没有
太多的名誉安全或身体安全的顾虑,他们可以近乎随意地
表达自我,进行感情方面的宣泄。
二、“透视”山寨文化:媒介素养缺乏症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在《媒介素养教
育—素养、学习和当代文化)中阐释媒介素养的内涵时,
不仅仅指人们所应具备的读写能力,还包括了所应掌握的
认知、解读各种传媒信息的能力,即拥有对各种来源信息的
认知、反馈、取舍、质疑、提问和制作的能力,以及对身边新
近发生事件的感悟和判断能力,因此,媒介素养不可避免地
包括“阅读”和“书写”媒介。④由此不难看出,媒介素养在提
出之初便是由于人们对媒介信息甄别的需求。自上世纪90
年代中期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以来,网络媒介以其互动、便
捷以及海t信息的特点迅速被人们接受,于是网民应该如
何处理和应对媒介信息的问题也相伴而生。
面..
【作者简介】李春霄,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刹教授。
钟雷艳,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鑫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社科效划译题(项目偏号:08t14)及扛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项目编著号:JXSD-Y-09066)的阶}1}成果之尸。
.新媒体New Media
.曰月
山寨文化正是在新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而相应的媒
介素养教育滞后之际出现的。这种在传统媒体兴盛时期便
存在的“媒介素养缺乏症”在网络时代愈发彰显,具体表现
之一便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