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59年资料5 中医治疗痢疾几个原则
1959年资料5 中医治疗痢疾几个原则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中医治疗痢疾的几个原则
欧阳锜
痢疾的临床特征为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含有脓血及粘液,急性者多有发热症状;慢性者有的但大便稀软,或堕肛、轻度腹痛或腹部压痛。现代医学根据其致病的病原体不同,分为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性痢疾,细菌性痢疾多属急性,但亦有治疗不当或未加以适当调养转为慢性的;阿米巴性痢疾多属慢性,但亦有因严重传染而急性发作的。中医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无明显区分,其治疗系按照痢疾的不同证候、脉象给以不同的方药。虽有些治痢的专药如黄连、鸦胆子等,通过实验证明可直接作用于病原体,而最主要的还是“辨证施治”。在辨证施治的思想指导下,对治疗痢疾已经找出几个带有原则性的方法。这些方法能正确的运用,都能够发挥令人满意的疗效。兹据个人临床经验,对治疗痢疾几个原则的运用,提出如下一些体会,供同道参考,并希指正。
一 解表 痢疾为肠道病变,多属里症,一般少用发汗解表之法。但有的患者在痢疾初起时,虽滞下里急后重,而恶寒发热、无汗体痛等表症严重存在,则是正气仍欲祛邪出表,未尽入里,故可发汗解表,宜伤寒论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大枣、白芍、甘草)之类,后世对这种治疗方法,喻为“逆流挽舟”,并从葛根汤的经验基础上创仓廪汤(人参、羗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川芎、茯苓、甘草、薄荷、生姜、陈仓米)一方。这些方法在临床上运用,往往汗出表解,而痢疾症状亦随之缓解。如患痢先有里寒或里热见证,续因外感而现表证的,则不宜专于发汗解表,如滞下多白色粘液,或色紫而暗淡、腹冷、小便清长,外显恶寒微发热者,宜理中汤加桂枝(人参、白术、甘草、桂枝、姜炭);滞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发热烦渴者,宜葛根苓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这是因为里证已具,故以温寒、清热为主,但稍佐升散之品即可。最要注意的是:热积于里、热邪下迫、腹痛里急、滞下无度,或下血块,外证亦现恶寒发热身痛等假象者,急宜清热解毒,以斗门秘传方(黑大豆、白芍、甘草、粟壳、地榆、姜炭炒透心)为宜,切不可认为是表邪而误和升散,否则内热得率燥之助而其势益甚,必致变生不测。
二 消导 凡患痢有饱暧恶心,腹部硬痛拒按,痢后痛减,得食更甚者,即为“宿食停滞”之候。其中有先因饮食生冷、油腻所伤或进不洁食物而成痢者,有因痢后肠部传导失常影响消化而致宿食停滞者,不管怎样,只要有宿食见证,在治疗上就当以消导为主,以保和丸(山查、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连召)为主方,伤于油腻者宜着重用查肉,伤面食饭食者加麦芽、谷芽,伤于酒者加黄连、葛花、蔲仁,生冷所伤者加砂仁、丁香。民间流传一种消导方法:凡由何物所伤,即以其物烧灰存性加入当用剂中服之,名“对解”法。也很有效。痢疾在饮食调养方面,切忌油腻、生冷及坚硬难消化食物,就是痢疾后期,食欲已增,亦宜糜粥及清淡之味缓缓调养。因痢后肠胃机能多有损害,不堪再受硬物之克伐。痢后由于胃弱而致宿食停滞者,宜以消导之品参于健脾剂中,用枳实消痞丸去黄连(枳实、半夏、麦芽、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厚朴),不可单纯用消导药。
三 攻下 痢疾病变,由于肠粘膜发炎、溃疡、或坯死,所下多脓血粘液,宜消炎解毒和血,非泄下剂所能荡除,故痢疾一般忌用攻下。如果有燥屎阻于回肠曲折之处,有毒物质不能排出,肠道无法清理,对肠道局部病变也无法改善,因之凡痢疾有腹痛里急、脐腹两旁痛不可按、烦躁不宁等燥结证者,则必须用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芒硝)之类以推荡之。攻下之剂既具有清理肠胃作用,故凡痢疾初起,证实脉实,用调气和血的芍药汤(白芍、肉桂、甘草、木香、当归、黄芩、黄连、槟榔)不效者,亦可少加大黄。如患痢因生冷瓜果所伤,冷食结滞不去,证见舌润、腹痛绵绵不绝、脓血滞下不已,则单用攻下之剂,无法去其冷结,古人谓:“坚冰得阳则解”,宜以温脾汤(人参、甘草、当归、干姜、附子、大黄、芒硝)之类以温下之。总之无论寒下或温下,对于治痢,都是权宜之法,应当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四 调气 凡患痢因肛门及肠壁痉急,肠中脓血粘液及粪便欲出而不能畅通,因多里急后重之症。古人对里急后重认为是“气滞”所致,并认为“调气则后重、自除”。通常所用调气之品,如木香、砂仁等即是,如无典型的寒热虚实见证,此类药物对气滞确具有疏利作用。如里急后重,因热邪下迫肛门而致者,则须用黄柏、秦皮等以清热;因寒邪阻遏、气滞不宣而致者,则须用吴萸、肉桂等以祛寒;虚坐努责者,宜黄芪,白术以补气;实邪结涩不通
文档评论(0)